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文公看完之后,大吃一惊:“这是介子推的怨恨之词啊!从前我路过卫国时没有食物,子推割股献食。现在我大赏群臣,却单单忘了子推,我的过错怎么能推卸呢?”立即派人去召介子推,可是已经不在了。
文公把他的邻居们都叫来,追问介子推的去向,并说:“有能说出子推去向的,也与子推一同做官。”
解张说:“这封信也不是介子推写的,是我写的。他耻于向您求得赏赐,背着他母亲去绵山上的深谷中隐居去了。我恐怕他的功劳被埋没,所以写封信替他伸述。”
文公说:“如果不是你写这封信,我几乎就忘了子推的功劳了!”
便封解张为下大夫,当天起驾,让解张做前导,自己亲自去绵山,寻找子推。只见峰峦叠嶂,草树丛生,流水潺潺,行云片片,林中百
鸟齐鸣,山回谷应,根本找不到介子推的踪迹。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左右的人叫来几个农夫,文公亲自询问。农夫说:“几天以前,曾经看见一个人背着一个老婆婆,在山脚下休息,打水喝后,又翻山而走。现在不知去哪里了。”
文公下令把车停在山下,派人四处查访,几天以后仍没有一点消息。文公的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对解张说:“子推为什么这么恨我呢?我听说他十分孝顺,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
魏犨进言说:“跟随王公逃亡的时候,众人都有功劳,难道只有子推一人吗?现在他藏起来,使君主的车驾不得不在此停留,虚费时光。等他避火跑出来,我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士兵们在山前山后一起放起火来,风猛火大,周围漫延数里,烧了三天才停止。介子推最终也不肯出来,母子二人相抱死于枯柳树下。
士兵们只找到了他的骨骸。文公看见后,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下令把他母子二人葬在绵山之下,并且立起一座祠堂祭祀他。绵山周围的田地,都作为祭祠的用田,叫当地农夫掌管每年祭祀的事情。
文公还说:“从此后把绵山改名叫介山,用来记住我的过失!”后人在绵上立县,叫作介休县,就是说介子推曾在此休息。烧山那一天,是三月五日清明节。晋国人想念介子推,因为他死于火,所以不忍心点火,要吃一个月的冷食。后来渐渐减少到三天。至今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几个地方,每年冬至以后一百零五天,都提前做好干粮,就着冷水吃,称为“禁火”,也叫“禁烟”。并且把清明前一天作为寒食节,过节这天,家家都把柳枝插在门上,以招介子推之魂,在野地中祭祀,烧纸钱,也都是因为介子推。胡曾作诗一首说:羁絏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却说文公赏完群臣以后,治理国政,举贤任能,省刑罚、薄税收、通商旅、礼宾朋,救济孤寡、贫苦之人,一时晋国大治。周襄王派太宰周公孔和内使叔兴往晋国,赐文公为侯伯。文公以礼优待二位王臣。叔兴回去后对襄王说:“晋侯一定能称霸诸侯,不可不好好对待。”襄王自此以后疏远齐国,亲近晋国。
这时郑文公唯楚国之命是从,与中原各国不相往来,并借楚国的势力欺负弱小的国家,怪罪滑国臣服卫国却不服从郑国,便起兵攻打。滑伯害怕郑国兵多将广,请求投降。郑国军队一退,滑国仍旧奉侍卫国,不肯屈服郑国。郑文公十分愤怒,命令公子士泄为大将,堵俞弥为副将,再次起大军伐滑。
卫文公此时正与周王室和睦相处,就向周王数说郑国的不是。周襄王派大夫游孙伯伯服到郑国,为滑国求情。
人还没到,郑文公已经听说了,气愤地说:“郑国和卫国一样,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