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宋公,明明是把操纵中原的大权,双手送给楚国,楚王眼中还会有中原吗?诗说:从来兔死自狐悲,被刦何人刦是谁?用夏媚夷全不耻,还夸释宋得便宜。
宋襄公一心想成就霸业,反被楚国捉弄一场,遭受奇耻大辱,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自己力不从心,不能报仇雪恨。又怪郑侯极力倡议,尊奉楚王为盟主,愤怒不已,千方百计要与郑国作对。
正好周襄王十四年春天三月,郑文公去楚国行朝拜之礼,宋襄公听后大怒,便起倾国之兵,亲自讨伐郑国,令上卿公子目夷辅助世子王臣守国。目夷劝道:“楚国与郑国关系正好,宋如果伐郑,楚国一定会救援。这次征伐恐怕不能取胜,不如实行德政,等待时机才是上策。”大司马公孙固也劝阻。襄公生气地说:“如果司马不愿去,我自己去好了。”公孙固不敢再说什么,于是出兵伐郑国。
宋襄公自己统帅中军,公孙固为副手,大夫乐仆伊、华秀老、公子荡、向訾守等都跟随前往。郑文公接到探子的报告,大吃一惊,连忙派人向楚王求救。楚成王说:“郑侯对待我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应该赶快去救援。”
成得臣进言说:“救援郑国不如讨伐宋国。”楚成王问:“为什么?”得臣回答:“宋公曾被我们俘虏,宋国人已吓破胆了。现在又不自量力,带大军征伐郑国,宋国国内一定空虚,乘虚而入,宋国必定害怕,这是不用交战就知道胜负的事情。如果宋军回救,那他们也就疲劳了,以逸待劳,怎么会不胜利呢?”楚王同意了他的意见。即刻命令成得臣为大将,斗勃为副将,起兵伐宋。宋襄公正与郑军相持不下,听到楚军来伐的消息,昼夜兼程,返回宋境,在泓水南岸扎好营寨,等待楚军。成得臣派人来下战书。
公孙固对襄公说:“楚国大军的目的是救援郑国。我们以从郑国撤兵来向楚国道歉,楚军自会退回。不能与他们交战。”
襄公反问:“从前齐桓公起兵讨伐楚国,现在楚兵来征伐宋国,而我们却不和他们交战,如何继承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呢?”
公孙固又说:“我听说‘一姓不再兴’。就像上天抛弃殷商已经很久了,君侯要重新恢复它,可能吗?而且我们的盔甲不如楚国的坚固,兵器不如楚国的锋利,人马不如楚国的强壮。宋国人害怕楚人就像害怕蛇蝎一样,您靠什么取胜呢?”
襄公回答:“楚国虽然兵甲有余,但仁义不足,我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从前武王只有三千猛士,却战胜了殷纣王的亿万军队,靠的完全是仁义。以有道的君王来躲避无道的臣子,那样我活着还不如死掉好。”
于是便在战书的末尾批定十一月初一,双方在泓阳交战。又命令制做一面大旗插在大车上,旗上写着“仁义”二个大字。
公孙固暗暗叫苦不迭,私下里对乐仆伊说:“战争本来就是厮杀,如今却说仁义,我不知道我们国君的仁义在什么地方啊?上天夺回了主君的灵魂,我认为已经很危险了!我们一定要小心行事,不使国家灭亡就万幸了。”
到了交战那一天,公孙固在鸡还没叫时就起床,请襄公发令,严阵以待。
且说楚将成得臣在泓水岸北驻扎,斗勃请令说:“我军应五更时渡河,以防宋兵布好战阵攻击我军。”
得臣笑一笑说:“宋襄公做事迂腐至极,一点不懂兵法。我军早渡河早交战,晚渡河晚交战,有什么担心的呢?”
天亮以后,部队才陆续渡河。公孙固请襄公下令出击,说:“楚军在天亮才渡河,过于轻敌。我们乘他们没渡完,冲上前去厮杀,是以我们全军攻击他们一部分。如果让他们都渡过来,楚兵多而我军少,恐怕不能取胜,您看如何?”
襄公指着大旗说:“你看见‘仁义’二个字了吗?我堂堂正正之师,岂有乘敌军渡一半而出击的道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