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问:“宋国既然不用宋君,杀了他怎么样?”
成得臣回答:“君王以宋杀掉鄫侯为其罪名,现在杀宋公,是效尤之举。杀掉宋公就像杀一个普通人一样,不能得到宋国,却白白地与宋国结下怨仇,不如放掉他。”
楚王又问:“攻打宋国不能取胜,又放回他们的国君,有什么名目呢?”
得臣回答:“我已有一条计策了。如今不参加盂地之会的,只有齐、鲁二个国家。齐国已经两次与我们通好,暂时不必计较。鲁国是礼义之邦,一向帮助齐国成就霸业,不把楚国放在眼里。如果把俘获宋国的物品和人献给鲁国,请鲁君在亳都相会,鲁君见宋君被俘,一定会害怕前来。鲁君、宋君是葵邱会盟的人,而且鲁侯特别贤明,一定会为宋君求情,我们因为鲁侯的贤德而释放宋君,是一举而兼得宋、鲁两国的好感。”
楚王拍掌大笑说:“子玉真有见识!”
于是退兵,扎驻在亳都,派宜申为使节,带着俘获的车辆,到曲阜献礼。给鲁侯的信上写着:宋公傲慢无礼,已被我囚禁在亳都。不敢独自享受这个功劳,特向贵国献礼报捷,希望您能够屈尊到此,共同决定对宋公的处理。
鲁僖公看信后,大吃一惊,正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明知楚国使节来献礼报捷,故意夸大其辞,是进行恐吓,但鲁国弱小,楚国强大,如果不去会见,又怕楚军来征伐,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于是厚厚款待宜申,先写了回信,快马报告楚王,说:“鲁侯遵从您的命令,立即就来相会。”
鲁僖公随后即乘车上路,由大夫仲遂跟从前往。到了亳都,仲遂得到宜申的帮助,先私下里会见成得臣,请他在楚王面前多多关照,凡事行个方便。得臣引导鲁僖公与楚成王相见,彼此叙说互相敬仰的意思。
这时陈、蔡、郑、许、曹五位诸侯,也从盂地赶到这里相会,加上鲁僖公共是六位,他们聚在一处商议。郑文公首先发言,要推举楚王为盟主,众诸侯吞吞吐吐,欲言未言。鲁僖公毅然说道:“盟主必须以仁义号召天下,这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现在楚王依仗兵多将广,袭击宋国,囚禁宋公,有威严而无恩德,人心怀疑不安。我们与宋国,都有结盟之友好,如果坐视不救,只知道奉承楚国,恐怕要被天下英雄所耻笑。楚国如果能够释放宋公,最终使会盟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我怎么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呢?”
众位诸侯都说:“鲁侯说的太对了!”
仲遂把这些话私下透露给成得臣,得臣转告给楚王。
楚成王说:“诸侯们以盟主的大义责备我,我怎么能违背呢?”
于是便在亳都郊外再筑起盟坛,约定在十二月癸丑这一天,向神灵发誓,歃血结盟,同时赦免宋公的罪行。约定结盟的前一天,楚王把宋襄公放出来,与众位诸侯相见。宋襄公又羞又怒,满肚子不高兴,却又不能不向诸侯们道谢。
到那天,郑文公拉着众诸侯,诚恳地邀请楚成王登坛主持会盟。成王率先割牛耳取血,宋、鲁等国君也依序歃血。宋襄公敢怒而不敢言。会盟完毕,诸侯们四散回国。
宋襄公听谣言说公子目夷已经即君位,便准备逃到卫国避难。这时公子目夷派遣的使臣已经到了,向宋襄公致意说:“我所以暂时管理国政,是替君侯守卫国家。宋国本来就是您的国家,为什么不回来呢?”很快就把迎接的仪仗准备齐全,接襄公回都城,目夷退位为臣。胡曾先生曾论及襄公之所以能被释放,全靠公子目夷计策,冷静沉着,并不看重从前的君侯;如果手忙脚乱,向楚国请求放回旧君,楚国就会视为奇货可居,岂肯轻易放回?有诗一首称赞目夷说:金注何如瓦注奇?新君能解旧君围。为君守位仍推位,千古贤名诵目夷。
又有诗一首说六位诸侯,公然向楚王献媚,乞求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