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镇压起义,朝廷不得不给予地方守牧更多的军事权力,从而为以后东汉的衰落,军阀割据战争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果然,虽然起义被镇压了,国家却从此天下大乱。
值得一提的是,持续多年的大瘟疫还对三国格局的形成发生了相当影响。据有关文献资料统计,整个三国时代发生瘟疫的次数多达二十二次,这无疑会对三国时期的军事进程造成影响。这方面,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当属著名的赤壁之战。
众所周知,当时曹操拥有号称八十多万大军,但却由于瘟疫的影响而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急剧下降。
正如《三国志》所记载的:刘备与曹操“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即使早曹操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
综观整个三国时期,类似的事例并不在少数。看来,如果没有瘟疫的影响,三国时期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局面。
中国古代医学可谓渊源流长,而它正是在不断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发展的。特别是在汉代,众多典籍中对瘟疫的记载都很详细,其中关于天花、鼠疫、百日咳、麻疹等传染病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
当瘟疫流行期间,一些医学家纷纷行动起来,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这些方法都成为了医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在总结治疗疫病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千年名著《伤寒论》,这也是对两汉时期流行瘟疫的治疗方法的一部总结性著作。
(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南阳郡涅县(今河南镇平县)人,约公元150——219年。他少年时即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医术,曾虚心向同郡名医张伯祖学习。经过多年潜心研习,医术大进,名声远扬。汉献帝初,张仲景被举为孝廉,建安年间曾担任长沙太守。)
张仲景所处的年代,恰好是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战事频繁,瘟疫流行。在这场瘟疫中,他家族原本有200多人口,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死于伤寒的达七成。
张仲景目睹民间疾苦,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用自己的医术拯救百姓。为此,他广泛收集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终于写成了16卷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对伤寒(指各种外感热性病)和杂病(指以内科病症为主,也包括外科、妇科等方面的病症)在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
原书在当时只有手抄本,经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的兵祸战乱,原著已经亡佚,后由晋代王叔和重新整理,才分别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或称《金匮方》)两书传世。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多种外感热性病的专著,共10卷。张仲景在书中提出用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等4种方法来分析病人所患的是哪种疾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种方法来判断病症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
由于在瘟疫防治方面的贡献,张仲景被尊为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有“医圣 ”之称,他的医学著作被古今医学界奉为经典。
尽管张仲景对当时瘟疫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有关当时那场瘟疫的疾病元凶,至今尚无定论。实际上,当时人所称的“伤寒”,与我们现代所认识的伤寒并非一个概念。
后世研究者认为,东汉时期的“伤寒”其实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而不是现在通常所说的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伤寒病。
而至于这场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