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朱元璋成功之谜(第3/5页)  修仙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百姓的负担也很重啊。朱元璋就回答说,我征的粮食不是为了我自己,我是为了军队。这个唐仲实说这也不行,你一定要另想办法。于是朱元璋就在军队里面设了一个都水营田司,屯田种地,兴修水利,一年下来有了收获,三年下来就有了积累,军队有粮食了。同时朱元璋还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之内设立了盐法局,就是在他领地之内要贩卖食盐的话要交税,20取1,你得到20分的收入,1份交给政府作为粮饷,是朱元璋建立的政府。还设立了茶引制度,“引”是什么,“引”是凭证,“茶引”是什么,卖茶叶的凭证,要想卖茶叶要得到官府的批准。每卖100斤茶叶,要向官府交200个钱。这些措施加强了朱元璋的经济实力,这就是“广积粮”。

    “缓称王”什么意思,不要立即称王,是一种策略。中国一句老话叫“出头的椽子先烂”,大家都想当王,每个人眼睛都盯着,看谁先当,谁先敢称王我们先一块把他灭了。实力不成熟的时候,实力不够的时候,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成了王称为众矢之的,一定会失败的。“缓称王”就是推迟称王的脚步。刘福通、韩山童起义,声称史要恢复大宋的江山,后来韩山童被元朝军队杀了以后,刘福通就把韩林儿立为皇帝。这个大宋皇帝和龙凤年号就成为红巾军的中心,朱元璋他的队伍是红巾军,他奉的主,他奉的皇帝是谁,是小明王韩林儿,“大宋皇帝”。“缓称王”就是自己先不要称王,把小明王摆在前面,把大宋皇帝摆在前面,我们是大宋,我们是行的龙凤年号。有两个目的:第一个,韬晦、隐藏自己的大志,不要让别人发现自己有野心;第二个呢,小明王有号召力,不管这个小明王本来是什么,但是他现在是大宋皇帝,他摆在前面就有号召力,假这个小明王的命令我就可以统帅全军,增加我的威信。小明王当时是在滁州,离朱元璋的军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每到正月初一的时候,(朱元璋军中都要立一个椅子,小明王的御座。这些官员们要向这个御座行礼,表示自己对小明王的尊重。朱元璋的谋略很深啊。刘基看到这个情况以后曾经对他提出过批评,说“竖牧耳,拜之何益”,说这是一个放牛的小孩子,你拜他有什么用。实际上朱元璋的谋略在好多地方还要超过刘基。

    朱元璋本人不称王,但是周围的很多势力都纷纷称了王,有的称了王,有的当了皇帝。朱元璋要在这些称王称霸的群雄当中脱颖而出,一定要扫灭群雄,他靠什么?他要靠军队。

    *朱元璋的这支军队都是来自红巾军的普通老百姓,他们能够听从朱元璋的指挥吗?朱元璋怎么可能就凭借这样一支军队逐一打败围绕在他周围的其他红巾军势力,甚至还一直打到北京,赶走了元朝凶悍的骑兵。他手下的这些人究竟组成了一支怎样的军队?

    朱元璋成功秘诀之三打造铁军

    朱元璋有一支军队能打仗,战无不胜,军队从哪来呢?朱元璋是一介匹夫,无尺寸之地,无任何依靠,但是朱元璋他的部下有能征善战的骁勇悍将,徐达、常遇春、邓愈、李文忠这些人都为他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为什么?朱元璋善于识别人才,善于指挥利用人才。这些人都听他的,像徐达,开国功臣第一,说徐达能征善战攻无不克,可是到了朱元璋面前恭谨得就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当然徐达有徐达的想法,可是我们看徐达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朱元璋能够驾驭徐达。所以有这些能征善战的将领,给他冲锋陷阵。

    那么有了将,还要有兵,兵哪里来?老百姓啊,穿上军装的农民。开始的时候就是乌合之众,要让这些军队都能够听指挥,令行禁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元至正十八年,就是1358年,当时他的事业还不大,军中缺少粮食,缺少粮食朱元璋就下令节约粮食,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不许使用粮食酿酒,粮食都不够吃你还去酿酒,这是军饷啊。可是有一个将领的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