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3章 学府(第4/5页)  锦衣监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位是在历史上建立九品中正制的陈群陈长文。他前来的目的,自然也是为了东观藏书的临本。对于陈群,姜宁接待他的规格,不亚于司马徽。姜宁知道,陈群可是在史书中被忽略掉的大才之一。在历史上,史学家对陈群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九品中正制,但是姜宁清楚,陈群的才能绝不仅限于此

    至于第三位,简直让姜宁如获至宝,他就是马钧。马钧前来的目的倒是很简单,他久闻王冶子技艺精湛,并且创造出了浑铁这样质地坚硬且极具韧性的金属,心中对王冶子仰慕已久,此次前来,就是要拜在王冶子门下学艺的。姜宁对马钧的重视,是有理由的。在历史上,马钧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曾研制出翻水车、织布机等多种跨时代的发明,并且还对诸葛亮首发的诸葛连弩进行了改造,让他的威力更加强大。

    随着司马徽三人的到来,燕京大学的名声无形中被提升了一大截,同时也解决了目前首席讲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司马徽到来之后,和元鹰共同担任农科的首席讲师,从而大大缓解了元鹰的压力;同时,诸葛亮和贾愿也被解放了出来,改由陈群担任法理学的首席讲师,让能创立出九品中正制的陈群讲解法理,姜宁也放心的很;马钧则是被安排到了王冶子的门下,一边跟随王冶子学习技艺,一边担任讲师,教授学员们一些器械方面的知识。

    当燕京大学的一切事物都步入正轨之后,顾雍愁眉苦脸的把一张预算清单递到了姜宁的面前。身为幽州牧长史,顾雍要负责幽州境内一切的财物开支,原本扩充军备、招募新兵就已经让顾雍犯愁了,现在又加上燕京大学近千名师生的用度,让顾雍直接就陷入了崩溃,他去哪找这么多的钱财啊?无奈之下,顾雍只好把目前财政上的窘境,诉苦到了姜宁的面前。

    “主公,目前幽州已经出现财政赤字了,在这样下去,恐怕连三个月都支撑不到了。”顾雍苦闷的说道。

    姜宁也是苦恼的挠了挠头,无奈的说道:“元叹,实在不行的话,你和崔守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先从并州调一批钱粮物资过来,先度过眼前的难关再说。”按照姜宁的设想,以崔守之能,到并州上任之后,必定会把并州搭理的井井有条,从并州调运钱粮,应该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

    顾雍皱着眉头说道:“主公,从并州调运钱粮。也并非长久之计。目前,我军仅仅是扩军和燕京大学两项开支,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等到鲁子敬那边动工扩建燕京之后,所需更是巨大,届时,又上哪里去找那许多钱财?”

    听着顾雍担忧的话语,姜宁这才真切意识到,做个大当家的不容易。各个方面都要面面俱到,幸亏麾下的一干能吏们尽心辅助,这才能让姜宁的幽并集团稳如泰山。

    “那依元叹之见。该当如何?”姜宁转头问向顾雍。

    顾雍沉吟了一下,有些迟疑的说道:“主公,在幽并境内,目前只有太始商会一家大型的商行。虽然在易老丈的经营下,为我军聚拢了大量的财富,但远远不足以独力支撑起我军的全部开销。依我之见。主公应该在太始商会未曾涉及到的空白领域内,引入另一些商会进入幽并,以弥补太始商会遗漏下的不足,既能进一步促进幽并的经济发展,又能为我军带来更多的财富。”

    姜宁惊诧的看着顾雍,心中升起招商引资这四个大字。顾雍所说的这番话,理解成后世的白话文,就是用本地特有的资源和物产,引进外来资本的投入,从而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这,不就是活脱脱的招商引资吗?难怪在历史上,顾雍能够坐上吴国丞相的位置,执掌吴国长达十九年之久,其眼光和见解,当真是有独到之处,丝毫不愧于后世对他密重之才的评价。

    震惊之后,姜宁满怀希冀的看向顾雍,说道:“元叹大才,世所罕见。说下去,把你心中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