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城中百姓和往来商贩进行买卖。期间,姜宁亲自在燕京城内的东南,选择了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作为即将开办的学院地址。在整个的建设过程中,王冶子被调令过来,协助鲁肃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的建设。姜宁还把后世一些带有特色的建筑,画成图纸交到他们的手上,力求把燕京,打造成一个兼防御与宜居、雄壮与优美于一体的大都市。
随着燕京的扩建,开办学府的事情也已是刻不容缓。即将建成的学府,将以城市的名字命名,正式定名为燕京大学。
在新的校址落成之前,所有的师生们临时在燕京原有的蓟郡州牧府内,进行授课与学习。燕京大学落成之后,全体师生在搬入新址。届时,燕京大学将是全国规模最大、教材最全面的高等学府。
经过初步的划分,燕京大学暂时划分为八个专程科目,分别是儒学、医学、匠学、商科、兵科、农科、法理和杂学。其中,锦尚当仁不让的担任起了院长的职务,并且兼任儒学讲师。不过,经过锦尚和姜宁的商议之后,燕京大学所教授的儒学,更多地把重心转移到了做学问的方面上来,引导学生们通过儒学来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后世的哲学有些类似。
其他几门课程,姜宁也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华佗自然是担任医学的首席讲师;王冶子担任匠学的首席讲师;商科的讲师,暂时由易老丈兼任;因伤残而退居二线的徐荣,则是担任起了兵科的首席讲师;农科因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元鹰就主动担任起了首席讲师,在幽州担任州牧多年,元鹰对农务方面还是很在行的,而且熟悉幽州的气候变化,因此显得游刃有余;法理学则是由诸葛亮和贾愿暂时兼任,等找到合适的替代者之后,再补充上去;最后一门杂学,由姜宁亲自担任首席讲师,因为姜宁有着各种各样来自后世的知识,讲解杂学,倒也是毫不费力。
除了以上几名首席讲师之外,姜宁还花重金,聘请了幽并二州内。有名望的人来担当各门功课的讲师,根据这些名士的专长,把他们安排的合适的位置上去,真正做到了术业有专攻。
随着燕京大学的正式开办,大批寒门士子蜂拥而来,分别聚拢到各位讲师门下,以期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于这些穷困的寒门士子而言,能够不用交学费,就能到当世名士的指点,他们的心中很是感激,因此学习的也很刻苦。另外还有大量的普通百姓,把自家的孩子送入学院学习,一来学院提供食宿,可以减轻家中的负担;二来也期盼自家的孩子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将来也好有个出路。
短短半个月之内,前来燕京大学报名学习的生员,就达到了近千人之多。当然,这些前来报名的人,还要经过考核和审查之后。才能正式进入学院学习。姜宁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一些不学无术之人,借着学习的名义,来学院混吃混喝;同时也尽最大可能的。把混杂在报名生员中的奸细排除出来,杜绝被敌人从内部渗透的可能性。最后,经过层层考核和审查,第一批正式学员的名单确定了下来。一共有七百八十三人。
除了生员之外,还有一些颇具名望之士,向锦尚递交了申请。请求进入学院做讲师。把这些名士吸引过来的,自然就是东观内的藏书临本了。其中有三个人的到来,大大出乎了姜宁的意料,让姜宁认识到,自己还是低估了东观藏书的诱惑力。
第一位就是诸葛亮的老师之一,水镜先生司马徽。对于司马徽的到来,姜宁是倒履相迎,敬如上宾。通过交谈,姜宁得知司马徽之所以前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自然就是那些东观藏书的临本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司马徽放心不下诸葛亮,怕诸葛亮半途离开鹿门山学院,而荒废了自身的功课,对于诸葛亮这么一个天资出众的好苗子,司马徽是很喜欢的,于是也就追了过来,有心帮助诸葛亮完成学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