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九章 房玄龄夫人(第3/3页)  悠闲唐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孙中山说的这话是有根据的,并非臆断。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自隋唐以来实行的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仕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后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两爵士的报告被英国国会采纳。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都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欧美人认为,科举比当时他们‘领导说了算’、‘世袭’等用人模式先进、公平,中国的科举优点多多,至少使官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官员。”

    西方当时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他们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古人明“四大明”一样,是重要的明创造,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直至目前,还有今后。

    虽然中国人创造性地明了科举考试模式,但这一手段后来却成为束缚中国人思维的一个绳索。而欧美人却知道活学活用,把这一中国人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

    当然了,现在说起这个还为时尚早。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