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参与拟定此事的吏部赵樵在会商结束后,就紧随着陆秀夫回到了他的官署。
“陆相,陛下如此举措,其究竟为何”
赵樵向陆秀夫问道。
遇到如此变幻莫测、喜欢来事的陛下,赵樵同样是不能不多想的。
况且像这样本属于教部的事,却找来他这个吏部尚书商议,而又没有让朝廷的其它尚书重臣参与,这里面就一定有什么含义。
陆秀夫看了他一眼,淡淡地回道:
“其实一直以来,陛下他对朝廷的体制都不满意。”
听了陆秀夫的话,赵樵的心里“咯噔”了一下。
“这个不满意,主要在朝廷的框架上。因为他认为其中的职责不清,更不够明确。”
说到此处,陆秀夫起身从自己书案上的书稿中取出了一份文稿,并把它递给了赵樵。而当赵樵看了这份文稿之后,他吃惊地望着陆秀夫。
陆秀夫则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他是知道他好学生为什么把赵樵也招来商议的缘故的。
“在陛下的打算中,除了现已有的八个部,朝廷未来还将设立两个新的部,即农部和商部。”
此时,陆秀夫已经想起他好学生、当初交给他这份关于朝廷框架文稿时的话语。
“老师,农为天下之本,朝廷理应在任何时候都要加以重视。”
这是实话吧“士、农、工、商”,从古到今,为什么这个“农”始终排在第二位没这个“农”,天下人就都要去喝西北风了。
“朕认为,朝廷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它的事务,实为必要。过去工部所辖的河工、水利之事,均可分离出来,改划入到农部。”
在这个中古时代,再单独成立个水利部,就真过了。经兄弟我反复琢磨,并入到咱大宋的农业部里,是非常恰当滴。
“工部之事,同样涉及到百姓生活,自不必多言。但朕觉察,我大宋商事之繁荣,其盛况不仅超越历代,更远达海外。其中之利,世人有目共睹,朝廷又岂能不重视故此,必须要再设立一个商部来管理其中的事务。”
都说咱堂堂大宋海外贸易繁荣,甚至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尽管在兄弟我的眼里,这与后世相比,还只能算是小儿科,可就时代而论,已经是空前。那么,对此加以研究、促进、并进行一些必要的管理,就成为必须。
律学院、算学院、、医学院、画学院,为过去所有,那就保留它。
至于史学院,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传统,现在就交给它来“修”和研究。
---------
其实兄弟们一定要注意,后世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分系、分科等做法,其实质,仍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分工深化或细化的一种表现。
---------
赵樵的耳朵里依然传来陆秀夫的话语声。
“陛下没有在朝堂上立刻端出来这些规制,是他认为眼下时机仍不成熟,而这个不成熟,主要又是他认为朝廷的人才不足。因为在他的看法中,今后朝廷官员要想胜任所担的职责,就必须对相关事务有着细致的了解,所以,他一定要在太学之中设立农事院与商事院。”
陆秀夫瞟了一眼赵樵。
以后在选官、任命上,你这个朝廷的吏部尚书,是会有新的标准啊。
在那个狡诈小子的心目中,显然将来律学院出来的人会进入刑部;算学院则和财部有关;工院的人自然是去工部;医学院的不用说,到民部;至于史学院出来的,当然是史官。
赵樵无语,因为如果他没有看到这份朝廷框架的草案,以及陆秀夫的解释,他就不会了解朝廷太学的变化所即将带来的朝堂上变动。而这,是与他吏部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