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九十七章 荣休之制(第1/3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对于行朝工部的人来说,景炎十四年颇令他们感到意外的事之一,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工程院的“许院长”表达了自己要告老还乡的愿望。

    工部和工程院的官员自然不敢怠慢,立刻将此事奏报了陛下。

    工部之人都知道,虽然从朝廷过去的做法来讲,“放”一个工匠离开,本是件无需上达“天听”的小事,可许工匠现在身份不同,他这是要“致仕”,那就必须要得到某人的首肯,更何况这个工匠还是他眼中的“红人”。

    但工部的这个奏报却迟迟没有得到陛下的批复,这不仅引起了一些他们私下里的揣测,甚至是许老汉本人也感到不安。

    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某人借着此事又要来发挥了。并且这个“发挥”的结果,最终会落到朝廷的每一个人头上。

    东其实非常理解许老汉的这个请求,因为按后世的说法,这位老人就是在要求退休。

    自琼州伊始,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许师傅真的已见老。

    岁月无情啊。

    许老汉原本就是江南人士,而现在朝廷又已复国江南,故此,辛劳了一生的他,就准备落叶归根、回家乡颐养天年。

    这其实真的是人之常情,因为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人生所图的事之一就是:“老来颐养天年,伴孙逗儿为乐。”

    ---------

    不知兄弟们有没有听过民间“老小孩”一说它就是讲,当人年纪真正大了之后,他或她们的脾气、举止、性格有时候反而有点退化,越来越像个小孩。

    如果再讲俗一点,就是他们也要人“宠”,甚至是“哄”。这点您只要稍微注意点观察就不难发现。

    古人曾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时代、社会的变化,这个要求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很难做到了。但出门在外的兄弟,即使难以回家,也不妨多打打电话。您天南地北地胡侃一番,再谈点过去的趣事,在某种程度也可以哄老人们开心,排遣点他或她们的孤寂心情。

    有些事情虽小,效果却很是不一样,真的万不可不注意。

    随便再说一句,老人们在性情上这种微妙的变化,大约也是“隔代宠”产生的原因之一。

    说了点题外话啊,兄弟们切莫见怪。

    ---------

    东没有立刻批复工部上陈的许老汉请求,自然不是在不近人情,因为他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借此事再度对帝国的某些规制进行修正。

    我们说,宋代的官员也是有退休制度的,哪就是史书上所载的“致仕之制”。这个“致仕之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规定:官员到了七十岁,理应该退休。

    但是,有宋一朝,朝廷官员能主动提出“致仕”者真的很少,甚至于发展到了朝廷御史都看不下去、不断上书弹劾的程度。而在上书的人中,就包括了著名的、铁面无私的包拯。

    在官员不想或不愿意“致仕”的背后,贪恋权位、厚禄,无疑是一重要的因素,因为大宋所给予官员待遇之优厚,绝对超出了历代。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同样是宋代出现“冗官”弊政的又一重要原因。

    东既然要打造一个新的帝国,自不会容许这样的情况再度出现。他更认为,新陈代谢固然是自然界的规律,同样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

    新人代替旧人,这是谁都挡不住的趋势。延缓这个趋势,有时候只能是在积累矛盾。

    大宋过去为什么会出现御史来弹劾此事显然就是这种矛盾的一种体现。

    东在查证了大宋过去的做法后,他所设计的、大宋新的致仕之制,仍然借鉴了后世的做法,并且他已经为此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当然,出于某种慎重,在私下里他也进行了反复地评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