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二章 帝国教育体系(第2/3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们的帝国教育体系,从此就基本上围绕着它进行了。

    宋代的科举,由立国初期的两级,后定为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也就是州试又称解试、省试在礼部举行和殿试皇帝亲试。州试在秋天举行,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省试,当年再进行殿试。州试出来的,是举人,或称贡生;殿试出来的,就是著名的进士。

    而围绕着这个考试制度,帝国又逐步建立了三级教育体系,即,国子监的太学,州、县学校。

    宋代的国子监,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为官宦子弟提供读书的场所,它的生员可以直接参加省试,后来才允许部分京城本地和外地的学子到里面读书。

    至于整个帝国的教育框架,是在神宗年间,通过王安石的“三舍法”完成的,即太学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这个人数虽有变动,但基本固定。

    太学里的学生每年都有很多考试,通过年终大考,成绩优异者,外舍生可以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为上舍生。

    王安石的“三舍法”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太学的上舍上等生,朝廷直接授官,上舍中等,直接参加殿试,下等,参加省试。

    随后,这个三舍法又扩展到州县学校,除选拔方式相同外,并且再规定,每年“州立”学校送上舍生一人、内舍生二人进太学这又称贡举。州上舍生进太学的内舍,内舍生进太学的外舍。

    县里面的学校,则学生通过考试再进入州学校。而每县的学生数额,“大县五十人,中县四十人,小县三十人。”

    州、县学校里的学生,学习费用由官府承担,在宋代,这又称之为“养士费”。

    到了宋徽宗即位后,朝廷干脆规定科举考试取消,各州每三年送学生进太学,直接用三舍法选官,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有二十年。但后来宋徽宗最终还是恢复了正常的科举,而且一并取消了州、县的三舍法,仅在太学予以了保留。这个整体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南宋。

    罗嗦了点,兄弟们见谅。

    如果仅从体系上看,帝国的教育体制是相当完备的,并且宋代不愧为最重文的朝代,早就施行了一定程度的义务教育制,为天下的学子免去了学习费用。

    东当初建学校、并提供免费教育的提议,之所以能在朝堂上顺利的通过,其实这都是帝国的传统所决定的。

    但后人也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因为通过历史的资料,我们是不能断言宋代的教育已经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一个县学只有三、五十个学生,在后世你也就一个班的人数,这就说明有很多的孩子没能上学。

    对此可以佐证的是,在科举制度更完备的明清两朝,天下的读书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如果以功名起步的秀才计,基本上维持在约五十万人,而如果把童生算在内,则也仅仅以百万计。与天下已上亿的人口来比较,这个比率其实是非常低的。

    事实上,在我们的帝国历史上,为教育做出非常大贡献的,是作为官方教育的补充、许多人都听说过的“私塾”,也就是民间的私人教育体系。它是由落第的秀才,以及退休的官员等人所办。而它的祖师爷,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

    中国文化的传承,私塾的作用很大,孔夫子更功不可没。帝国科举考试中的平民人才,实际上有很多人的启蒙阶段,都是由它们来完成的。

    可是,私塾毕竟只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补充,并不能够解决全社会的教育问题,分布不均不说,水平还有差异。

    东认为,宋代的教育制度,与后世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就是由于有科举的因素在里面,它施行的其实是县、州、太学的三级淘汰制。而后世义务教育的实质,更准确地说,它是合格制。

    东的野心非常非常大,在这个废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