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 汗位之途(第1/3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至元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当北元帝国书枢密院事、中书左丞董文炳最后一次睁开眼来时,他先看向床边上一个匣子,再看了看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似的儿子董士选,在得到了肯定的回复后,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这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文武双全的名将,甚至后代有人称之为北元第一汉奸。但从更深的角度说,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他自己身上。

    董家原先是北宋河北西路的真定府藁城人氏,因此,他们实际上是宋人,后来女真入侵又成为金人。董文炳的父亲董俊,为了保全家族投降北元,而且他还曾奉史格的父亲史天泽为帅,因此汉军三大世家之间其实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董俊死于其后北元对金的征战中,那年董文炳十六岁。

    董家之所以后来超越了其它两家,更为忽必烈看重,首先是董文炳自身非常有才能;其次是更早的汉军元帅张柔、史天泽等人去世,这个时候,董文炳就已经算是老人;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很早就跟随了忽必烈。

    历史上的蒙古帝国在蒙哥宪宗当政期间,为征服南宋帝国,曾经实施了一个大迂回战略,即通过征服当时的云南大理国宋之前称南诏,从西南部包抄宋帝国。这个计划的执行者,就是忽必烈。董文炳就是从哪时起,开始追随老忽的。

    “世祖在潜籓,癸丑秋,受命宪宗征南诏。文炳率义士四十六骑从行,人马道死殆尽,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会使者过,遇文炳,还言其状。时文炳弟文忠先从世祖军,世祖即命文忠解尚厩五马载糗粮迎文炳。既至,世祖壮其忠,且闵其劳,赐赉甚厚。有任使皆称旨,由是日亲贵用事。”

    董文炳带四十六人跟着老忽征云南,途中人和马死伤殆尽,到最后只有两人还活着,这两人挟着他步行,一路上以死马肉为食。当时的“小董”革命意志绝对的坚定,坚信他们定能和大部队会合,结果他们还就真的遇到了元军的使者。使者回去一汇报,老忽感动啊,他立刻派董文炳的弟弟董文忠带着马和粮食去接应他。到了之后,更是大加赏赐。等以后老忽把事情交给他办,他件件做的很地道,从此大受老忽重用。

    董文炳深通为臣之道,他知道董家有宋人的背景,所以就更紧密地“团结”在忽必烈的周围,他一生做事极为谨慎。元军破临安后,帝国宗室、端宗皇帝的亲祖父福王赵与芮被带到大都,他大肆贿赂北元亲贵大臣,只有董文炳一人不受。

    但正是由于宋人的背景,他宋人打宋人,所以后来才赢得了第一汉奸的名声。而张柔、史天泽等人,从祖先开始,就一直不属于宋人。在这个没有民族大义的年代,虽然也令人不舒服,公平地说,还是有点区别的。

    站在皇宫里的忽必烈,闻听董文炳去世,忽然像又老了几岁。这是他最忠心耿耿地潜邸旧臣,也是他身边难得的、富有远见的人才。他抚摩着董士选送来的、他的大兄留给他的匣子,心中痛惜不已。

    他打开匣子之后,看到里面有一张纸,那是董文炳留给他的最后一份奏章,但上面只有一行字:“蒙古军南下,汉军北上。”看着这几个字,忽必烈的眼神更复杂了,因为他知道,这几个字里面隐藏着的,是帝国的秘密。

    董文炳曾经是藁城县令,他担任这个职位的时候才十七岁,但他因上司收刮民财、贪得无厌,不愿与之为伍,终究挂冠而去。他之所以后来追随忽必烈,其根本的原因,是老忽“汉化”了。而老忽的这个“汉化”过程,也可以说就是他登上帝位的过程。

    在老忽被“汉化”的过程中,他的引路人,应该是另一个被汉化的原辽国人,耶律楚材。这个耶律楚材对蒙古帝国非常非常重要。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虽经他的整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