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9章:西域杂胡(第2/3页)  重生大秦之祖龙在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母的陪同下继续向西北远行翻越雪山,直达西海之滨,最远处甚至还到过吉尔吉斯大草原。不过,这只是少部分学者的推测而已,因为当时西域绿洲的城郭诸国多为操印欧语系的塞种杂胡,作为游牧民族,其彼此之间也相互交往,只因原产于中原地区的丝绸在西域广受欢迎。

    西域最早的地理划分是在汉朝前期,因为匈奴人经常进攻汉朝边塞并掠夺财物、牲畜和人口,还一度打到汉朝都城长安郊外,一把火将汉朝皇帝的行宫(甘泉宫)烧毁,让汉景帝和汉朝百姓蒙羞,迫使汉朝政府不得不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防范和抵御匈奴进犯之上。在这段时间里,汉朝通过往来于边塞的胡商大致了解到了一些有关西域的消息,便是西域虽乃化外之地,然四方广袤万余里,竟不下中原之地,但因远离大海且多有戈壁、荒漠、草甸和雪山,导致西域气候时令、风土人情、物产种类与华夏中原迥异,多以沙漠边沿的绿洲城郭国为主,种植瓜果和麦,多产良马,为匈奴多惦记,导致匈奴与西域霸主月氏连年征战。最后,月氏被匈奴打败,不得不退出西域,远遁中亚,在翻越帕米尔高原后来到兴都库什山区(今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处),本想北上中亚草原,不料遭到了驻牧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和游牧于伊塞克湖畔的乌孙人联合阻止,不得不转而南下印度,于是突然攻击盘踞此地的诸多塞种部落并抢夺其地盘,最后驱使着这些塞种人像洪水猛兽一样涌向希腊殖民者建立的城邦——巴克特里亚(大夏)而去。希腊人称之为“吐火罗之乱”,因为他们习惯于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游牧部族统称为“吐火罗人”,而大夏国终于在劫难逃,陷落于此蛮族手中,成为了大月氏人复国的第一块“根据地”,在大夏故地“吐火罗斯坦”建立了贵霜王朝。这些本来是数十年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但因为始皇转世重生之后对秦朝进行了改制创新,待国力恢复后便首先出兵东北和西北,如此一来就免不了要与那草原霸主匈奴人发生冲突,只不过由于秦朝兵强马壮且秦军战力强悍,而匈奴人也有自知之明,因此才将历史进程提前了半个多世纪,直到月氏人在中亚站稳脚跟之后,匈奴人才接踵而至。于是,中亚风云变幻了。

    秦末汉初之际,广袤的西域大地上,活跃着大五十多个国家,随着彼此之间不断征战与吞并,到公元前1八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6个国家。后人称之为“古西域三十六国”。“古西域三十六国”与现代具有严格的组织机构和政治意义的国家不同,它所区分的依据是以绿洲或草原地域为单位的部族或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生产为单位的某种生存方式。公元前1八年(汉武帝刘彻建元癸卯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当时在今新疆境内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后有这些:乌孙、龟兹、焉耆、若羌、楼兰、且末、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除此之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诸西域外国。汉武帝刘彻建元癸卯三年(即公元前1八年)张骞出使西域寻访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虽然出使未获成功,但却沟通了中原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和交往,尤其是让中原人了解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物产多寡和强弱之分,以及西域更西边遥远的西方还有哪些文明国度值得中原人前去探寻。此乃后话,不提也罢,因为发生在汉朝与历史重来不符。

    西域绿洲上的城郭诸国或草原游牧民族,无论人种、语言、历史、文化、,还是风俗习惯等皆与中原华夏诸侯迥异,因为根据张骞通西域以及后来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内容来看,西域杂胡多塞种,“其人皆高鼻深目虬髯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又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