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七十五章 争夺(第3/4页)  北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全疯了,除了中国早已经准备了数年的高强度军工生产之外,欧洲各国都已经将军火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各种杀人武器。铜、铁、粮食、各种化工产品、石油……只要能够跟战争沾上边的物资价格都在上涨,由于储备工作开展的早,中国手中握有大量的战略资源,即便如此中国的远洋船队依旧不停的将已经经过粗加工的矿石、金属锭源源不断的运往国内——在1913年年初,中国出台了战略物资储备条例,按照条例规定凡是条例上开列的七百余种物资,其储备量必须要满足国内十个月的消耗,尤其是石油,其储备量已经达到满足国内十五个月的需求,而专门用来为海军提供保障的重油储备足够满足三年海军作战的需要。

    在中国东云级战列舰公开亮相之后,世界海军为之震惊——在东云级出现后,所有目前服役的,在建的甚至是图纸上的战列舰全部都过时了。没有一艘战列舰能够达到像东云级战列舰那样强大的弹药投放能力,近一吨重的弹药如果打在陆地地面目标可以炸出半个足球场这么大的弹坑,而任何一艘战舰面临这样的炮弹其下场根本没有一点悬念。更要命的是东云级战列舰的航速在目前各国战列舰中也算是中上等的,这就意味着七成以上的战列舰如果是在海上以单挑的形势来进行决斗,连逃跑的资格都失去了。

    面对这么强大的战列舰,西方的海军专家们不仅倒吸了一口凉气,幸好这样的战列舰并没有出现在欧洲,如果是英国拥有这样的战列舰毫无疑问对德国是一个巨大的威慑,而德国拥有这样的战列舰说不定明天就会发动战争。不过在思考之余各国的军事专家也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第一批中国建造的东云级战列舰是两艘,按照中国“传统”的策略,其中一艘必然是要销售的。

    在东云级战列舰公开在上海亮相后的第一时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便一边立刻向国内发电报,另外便是向中国外交部开始交涉,要求面见中国领导人。不过当中国做出派出东云级战列舰出使德国的决定后,朱尔典要求面见谭延闿的请求也没有答复,英国伦敦方面也没有什么反应,这令朱尔典感到非常的不妙。事实上谭延闿那几天根本不在北京,他已经秘密前往东北去看装甲车的样车试验去了,外交部自然不可能给他任何答复。

    很快伦敦方面给朱尔典的回复也到了,要求他立刻在中国开展外交活动,阻止中国和德国达成有关东云级战列舰的交易。英国当局也没有想到中国的新型战列舰居然是十六寸口径的主炮,对于上海江南制造局英国有关部门并不陌生,其中很多的设备都是从英国进口的,尤其是在十五年前谭延闿开始执掌北洋的时候,其中火炮身管生产项目还是由当时英格纳在其中牵线搭桥。英国在三年前得到的情报是负责生产中国新型战列舰主炮的上海江南制造局其研制攻关项目是在十四寸火炮上,所以当时英国情报部门的判断出错,并没有对中国战列舰投入太多的关注。

    现在东云级战列舰终于浮出水面,英国人原以为“四座十四寸三连装主炮塔加上更加严实防护”的新型战舰变成了三座三连装十六寸巨炮的东云级战列舰,预测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以至于伦敦的决策者们都齐齐“哑火”。根据中英之间达成的针对中德军火贸易尤其是战舰交易的相关条款,中国还有一艘战列舰的出售的余额,这对英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中国完全可以不用理会英国从而在不违背条约的前提下出售战列舰。

    目前德国还没有服役或是在建的超无畏战列舰,不过德国现在正在设计的下一代的拜仁级战列舰是三百八十毫米口径的主炮,无论在主炮口径还是数量上都无法和东云级战列舰相比。最重要的是德国的拜仁级战列舰还停留在图纸上,而中国人的东云级战列舰已经航行在大洋之上了。从世界军界的主流观感来说,大家都直到英德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