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出殡的习俗》(第3/5页)  民间习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曾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穿白布做“克番”。

    给亡人备“克番”,不是象有的人说的那样,用一块白布一裹就行。而是有的讲究,其样式c规格c要求,全国各地大体相同,但男女有别。男亡人用的殓服有三件:一是大殓,回族俗称“大卧单”,长短要略长于身,上各余出六七寸。二是小殓,回族俗称“小卧单,也叫“二单”,长短要如身,但上下两头不留余地,宽约四尺五寸。三是衬衣,回族叫“格米素”或护心“斗娃”。长自肩至踝骨,宽约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开缝,再加帽子一个,长共约九尺。

    女亡人的殓服,比男的多两件。除了同用男子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头各一件。

    (四)净身。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净身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c汤瓶c温水c毛巾等。如在丧主家净身,离清真寺较近的,都从寺里担水,途中担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换,但水桶底不许落地。

    净身一般由三人承担,即一人专门灌水,一人帮助冲洗,一人带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手套一般要准备两幅,洗上身时用一幅,洗下身时用一幅。洗时不许汤瓶落地,不用肥皂。净身用的水,一般是事先煮好的皂角水,无皂角时,清水也可以,但一定是未经任何污秽污染过的干净水。净身用的水床是专用的,一块单人床板大小的木板,四边应有约2厘米左右高的镶边,以防水溢,尾部呈三角形,留有出水口,各地清真寺均备有水床供人们使用。按教义,战死疆场的战士c断气后而生下孩子的产妇等,可免去着水之礼。

    给亡人净身,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但无论洗男洗女,其程序都是一样的。洗法和活人平时洗大净一样。洗下身时一般都要注意遮掩住羞体。回族给亡人净身,除了洗涤的三个人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人内。

    亡人净身后,将其尸移到准备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关习俗规定,先右后左,层层包裹,先裹“格米素”,后裹小卧单,再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部c头c足都用白布带子扎紧。女尸还要加裹胸和盖头。对在战争中为国为教牺牲的回民,免于洗礼,免于穿“克番”,允许着血衣埋葬。

    在给亡人穿“克番”时,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c冰片c樟脑水c香水等。其目的是为了防腐驱虫,也是对死者怀念的表现。

    在穿好“克番”后,将亡人放在木匣子里(有的地方是用牛皮做的担架),入匣时用布单和其它物品遮住太阳。起灵时由四人或六人抬起。拾木匣子的人中途累了可以换人,但匣子不许落地。不雇人抬灵,一般都由直系亲属担任。

    〔停尸禁忌〕亡人停于堂屋,供亲友前来吊唁望丧,不设灵堂,不设灵位祭品。认为,人的生死由真主主宰,因此理智忍耐c节制悲哀是十分必要的。前来哭嚎的人往往会受到在场人的劝导,但亲人离世,一场痛哭还是免不了的。人亡故后,忌称“死”字,一般以“无常”c“口还”c“归真”等词代称,不能说“尸体”,称之以“埋体”〈阿拉伯语〉。在停放“埋体”的地方,严禁鸡c狗等小动物进入,一般不允许打开穿布观看亡者。

    (五)殡礼。回族称站“折纳则”。殡礼,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份c地位,只要懂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

    殡礼有的在丧主住宅院里进行,有的在院外选一块平坦c干净的地方进行。其形式颁礼拜差不多。先将尸体放在西边,主持人靠近“埋体”站立,其他参加者脱鞋随后排班站立,诵《古兰经》有关片段,并举意,求真主饶恕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