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百家姓(第5/6页)  文昌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以事为氏者多含有纪念意义性质。如夏代少康帝的母亲为避寒捉的追杀,怀着身孕从后墙一洞穴中逃出,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中兴恢复帝位后,为纪念此事,便命小儿子改姓“窦”氏,“窦”即洞穴之意。再如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每奉旨入朝议事,特诏乘小车出入宫中,以示尊老之意,时人称之为“车丞相”,其子孙遂以“车”为氏。

    以物为氏,古人常以祥瑞之物作为姓氏。如前秦符洪家,池生菖蒲,长五丈,其形五节如竹,当时的人称之为“蒲家”,后人便为“蒲氏”。再如长柳氏c长梧氏c长桑氏等均因家园有此祥瑞之物而以为氏。

    以担任某地职守而为氏者,在春秋战国时较为盛行,是以封邑为氏的一种变相衍生。如楚国兰氏c权氏c沉氏c鄢氏,鲁国之匡氏等,均因其祖上曾分别担任兰县c权县c沉县c鄢县及匡县县尹而得姓。

    赐姓c冒姓c改姓。此处的赐姓,是狭义的专指赐姓,不同于三代以前的“因生赐姓”,而是秦汉以后封建大统一的国家形成后,为褒赏笼络臣属的一种政治手段。赐姓多为历代帝王赏赐有功之臣为皇室姓氏,统称“国姓”,赐姓之制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娄敬c项伯的功绩,赐娄c项二氏为刘姓。唐代赐予有功之臣和归附的番邦异族为“李姓”者多达十六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赐外甥李文忠c养子沐英c何文辉等为朱姓。南明隆武帝也赐郑成功为“朱姓”,人称“国姓爷”,以示荣宠。皇帝赐姓于臣属,并不都是褒奖c恩宠,对于政敌c叛臣,也赐凶险姓氏以示惩赏。如武则天称帝后,强令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将起兵反对她的李姓诸王赐姓虺(音毁)氏。

    冒姓之现象多发生于魏晋c隋唐,由于“九品中正制”及其以郡望门第评品人物,选官任职,出身寒门者往往有冒姓,攀附之现象。

    改姓多为避仇c避难或避讳时,改称它姓。如东汉时有个聂台,和人结下怨仇,为逃避仇人追杀,改为张姓,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他的后人张辽,是三国时名将。

    诸种复姓

    中国复姓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复姓更为普遍。

    宋代郑樵在其所着《通志·氏族略》中,将复姓列为“代北复姓c关西复姓c诸方复姓c代北三字姓”四个大类,实际上复姓多至四字c五字以至七c八字的也还不少,尤其是宋代以后,经辽c金c西夏c元c清几代,中华各民族之间接触c交融日益频繁,奠定现代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基础。

    其它姓源

    中国姓氏庞杂繁多,姓氏来源千奇百怪。

    如古代有一种“吹律定姓”的特殊方式。《白虎通·姓名篇》说:“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因古代母系氏族社会,人多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或因避仇改姓等,相互错杂。为区分族别,故有「吹律定姓」之法,即依据古代韵律而定姓氏。如《汉书·京房传》记载:“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姓”。

    此外,有以古都名为氏者。如少昊建都芬桑,后人有芬桑氏:黄帝建都于有熊,后人有有熊氏;周故都在岐,子孙留居者,称为岐氏。也有以古朝代名为氏者,如夏c商c周c秦c汉等。还有以乡为氏c以亭为氏c以姓为氏c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姓c简化改姓等等多种姓源,纷繁复杂,难以一一列述。

    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虽然千头万绪,五花八门,可归纳为四大特色:

    第一,地域性,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第二,纪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c徽号c谥号为姓氏来源。如以字为氏c以名为氏c以族为氏c以谥为氏c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