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有三种类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为氏,无封土者以所居之地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为氏的。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再如东郭c西郭c北郭c东门c西门等,均以生地或居地为氏。
也有以当地名山大川为氏者。如鲜卑族人居贺兰山之阳,后人称“贺兰氏”;越王无疆次子居欧余之阳,后人称为“欧阳氏”或“欧氏”。再如伏羲氏有一支后裔,迁徒到川东巴水上游,子孙留居此地,称为“巴氏”。
以族为氏者,可分两大类型:一是宗族c公族(主要是卿大夫c王公c大族)分支为氏。如楚有三族:昭c屈c景;齐有左c右公子,故分左c右两族。二是古代少数民族,以部落c部族为氏。如汉代鲜卑族有慕容部,后人称慕容氏;古匈奴有忽衍部,内附中原后,称为忽衍氏,也称忽延氏;古辽东有宇文部c完颜部,后人称宇文氏c完颜氏。
以官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职之职能c性质为氏。如春秋时,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褚师”,宋c卫c郑c鲁等国均有此设置,子孙世袭此职,称“褚氏”。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世袭此职,称“理氏”。商纣王时理利贞因直言进谏,获罪惧诛,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周人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董史”(管理晋国典籍的史官),后代以官为氏,称“董氏”。周代官廷中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后代称为“凌氏”。再如司马c司徒c司空c司寇c司工c司城c司土c司功等姓,皆系以官为氏。
以爵为氏者,多为王侯公室等贵族后裔。如皇c王c公c侯c公孙c公士c庶长等姓氏,均以其始祖爵位封号为氏。但同姓未必是同源同宗,如王姓,有“姬姓”(周代王族)之王,如“太原王”;有子姓之王,如“汲郡王氏”(商代比干后裔)之王;有“妫姓”之王(舜帝之后);有“虏姓之王(由少数民族汉化);也有亡国后的王孙公子改为王姓者,由于姓源较多,故王氏人口众多,成为中国大姓。
在以爵为氏的同一姓氏中,又区分“族系”,衍生出:“以爵系为氏”的一种复姓类别。如“王氏”派生出“王孙氏”c“王叔氏”;“公氏”则有“公子氏”c“公孙氏”的区别。
以名c号为氏,此类姓氏的来源,大都来自古代帝王c名臣c名人,如伏氏为伏羲氏之后,有氏为有巢氏之后,轩辕氏为黄帝之后,禹氏为大禹之后,汤氏为商汤之后,员氏为楚名臣伍员之后,金氏为少昊金天之后,甲氏为商王太甲之后等。
与“以名c号为氏”相同的另一类别是“以字为氏”。如白氏为秦国大将白乙丙之后(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宋国大司马公孙嘉,字孔父,其子遂以父字为氏,称为孔氏。
以谥为氏,谥法起于周代,所谓“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多为帝王c名臣死后追封加赠的褒奖之词,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遂以谥为氏。如庄氏为庄王之后,康氏为康叔之后,武氏为宋武公之后,桓氏为齐桓公之后,文氏为周文王之支系等。
以技艺为氏,古代百工技艺多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相沿既久,遂以为氏。如以陶冶为业者为陶氏,以屠宰为业者称屠,以卜巫为业者称巫氏。此外,如工氏c农氏c药氏皆为此类。
以德行为氏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吉德”即优良品德为氏,如赵大夫赵衰对人热诚温厚,有如冬天的太阳般可爱,故称为“冬日氏”。二是以“凶德”即劣行c罪恶为氏。此类姓氏多为历代统治者惩罚敌对势力或有罪臣民而强加于人的。如汉代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兵败被杀。因其早年曾受黥刑(脸上刺字),其族人被贬为“黥氏”。杨玄感因起兵反隋,被隋炀帝贬为“枭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