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71 章(第3/4页)  蒋介石的王牌特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知的事实。

    遗憾的是十九世纪末迄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横行,野心勃勃,对亚洲邻国,特别对中国,不断伸其魔手,必yù吞之而后快,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bào发了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时间达八年之久。中国军民死伤二千万,损失无数万亿,终以钜大牺牲赢得抗战胜利,并以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告结束。

    我们年逾古希的这一代人都是抗日战争的参加者,当国家民族存亡绝续的重要关头,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对抗战作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也是其中之一人。回顾往事,当年我刚近而立,出于一片爱国热忱,仓卒从日返国,奔赴国难。受命于危难之际,从事于素非所习之艰巨任务,研译日本无线密电码,天相中国,幸在日本外jiāo密电码上有所突破,作出一定贡献。当然,这并非我个人的单独成就,当时在不同机关从事同样工作的人士如霍实子先生(已故)、杨肆先生(健在)、丁绪曾先生(已故)及其他,亦先后各有所建树,成绩斐然;后来我们还共事多年,同心协力,直至抗战胜利为止。

    抗战期间,我们在破译日本密电码上成就巨大,硕果垒垒。抗战胜利后本应加以整理成书,传诸后世。无奈动乱频仍,无遑及此;新中国成立后,则更人物凋零,资料抄没散佚,镇反之时,苟且偷生之不遑,谁也无心及此。又以事属当年国家机密,是否可以发表,我们也顾虑重重,犹疑不决。近年来国家重视文史资料,鼓励徵集,并由各级政协组织主管其事。于是乎我们几个当年同事,幸存于世的遗老,遂各自向所在的政协组织写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史资料。其中如霍实子先生与李直峰先生合写的《guó mín dǎng密电研究组与军技室的若干事》,全文一万五千言,较为详尽;我自己也给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写了三份文史资料,约近万言。但这些都属内部资料,非公开xìng质。

    我很早就想以自己在日本密电研究上独自的经历为中心,描绘当年单qiāng匹马的突破全过程,另外加上后来在更大组织中群策群力所取得的可喜成就,不仅有突出的事例,而且有原始材料为凭证的专著,并作为一部信史问世。无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原始凭证的资料,已dàng然无存,上述心愿,只好付诸流水。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拟凭自己记忆所及为主,以旧日同仁所写资料为副,并参考一些日本文献,写成一本小册子,公诸于世。但是国家机密这个yīn影,始终在我脑际萦回,以致迟迟未能动笔。

    不料,一九八五年九月三日上海解放日报的一篇以李直峰先生署名的文章,宛如晴天霹雳,拨开云雾,打消了我的主要顾虑,而且还有两家日本报纸加以摘要转载,这件事终于公开化了,再无所谓保密问题。继于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二日人民政协报刊登熊玲丽写的文章,内容之奇,叹为观止。李文基本属实,只是某些提法与他和霍实子先生合写的文史资料有矛盾失实之处,显系有人“乱来”,

    故意歪曲。而熊文则纯属伪造,子虚乌有。凡此均有澄清必要,否则谬说流传,还会有人效尤,泛滥成灾。况我与杨肆先生过年就是八十高龄,而李直峰先生早逾八旬,总之我们这三个遗老都已就木在迩,作为这一段历史的活的见证人,及时著文驳斥伪说,实属刻不容缓而又义不容辞。杨肆先生来函,表示亦有意于此。于是,我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中旬至十月下旬约四十天内信笔写来,不遑打稿,仓卒成文,推出这篇抗战回忆录,旨在为后世留下一页信史。故文中凡有引用国内外文献之处,必加注明出处,绝不剽窃,力求实事求是。

    战后日本当政者尚能惩前毖后,励行和平、民主、法治,国家面貌为之一新;而又埋头建设,并成经济大国。而中日世世代代友好永不再战之思想更已深入人心,促进了中日友好新阶段的到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