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的精神
支柱。
4.体会与实践
关于对宗教的情感,宋美龄把它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说是与宋家及
蒋家政治、经济发展生死攸关。为此,宋美龄曾经这样解释:
第一阶段,我极度地热心与爱国,也就是渴望替国家做些事情。我的机会很好,
我与丈夫合作,就不难对国家有所贡献了。我虽有这样的抱负,但只赖我自己,我
实在还缺少一种精神上的定力。
接着是第二阶段。我在上面已说过的种种状况,使我失望悲现,颓丧消极了起
来。到慈亲去世,真觉得眼前一团漆黑。北方有强敌的铁蹄,南方有政治的裂痕,
西北旱荒,长江水灾,而最亲爱的母亲,又给上帝呼召了去,除了空虚,我还有些
什么呢?
我母亲的宗教精神,给了蒋委员长很大的影响,我于是想到,我在精神方面,
不能鼓励我的丈夫,实在觉得万分遗憾。委员长的太夫人是热心的佛教徒,他的信
仰基督教,完全由我母的劝导。为了要使我们的婚约得到她的许可,委员长允许研
究基督教义,并且诵习圣经。后来,我发现他谨守前的,我母去世之后,也丝毫不
变初衷,但教义中,他起初很有一些不能了解的地方,读时很沉闷。他每天诵习旧
约,苦思冥索,自多困难,所以我在日常谈话中,实有把难解之处,委婉示意的必
要。
我就把我所知道的精神园地,引导丈夫进去。同时我因生活纷乱,陷于悲愁的
深渊,也想找一自拔的途径,于是不知不觉地重又回到了母亲所信仰的上帝那里。
我知道宇宙间有一种力量,它的伟大决不是人们所可企及的,那就是上帝的力量,
母亲鼓励委员长精神生活的任务,既由我担负了起来,我也日渐和上帝接近了。......
由此而入第三阶段。我所愿做的一切,都出于上帝的意思,而不是自己的。因为家
族信仰基督教,宋美龄自然而然接受了这种信义,并在婚后影响了蒋介石。然而,
蒋介石则有些牵强附会,因为支持他的精神的还有王阳明学说。他把基督教揉进了
自己的政治信仰、意识形态,基督教仅仅是他政治精神层面的一面挡箭牌。
在蒋介石的书房里,挂了三张照片,右边进门的地方是耶稣基督的画像,对面
是他的母亲王太夫人的遗照,书桌的正上方,则是国父孙中山遗像,足以看出,基
督教与他的政治信仰、家族观念杂合在一处,并没有特殊的地位。
信仰宗教的人,特别是基督教对做礼仪、礼拜极其重视。宋美龄与蒋介石在这
个问题上毫无例外,表现得很虔诚,但蒋介石只是注重了形式。
大陆时期,蒋介石为了夫fù俩礼拜天做礼拜方便,在各地设立了许多"凯歌堂",
及至台湾,在士林宫邸旁,建了一处私人礼拜堂--"凯歌堂"。后来,凡是蒋介
石和宋美龄足迹所到之处,哪怕是偏僻无人的郊野也要兴建私人教堂。台湾各地,
有不少蒋家私人礼拜堂,南投日月潭的涵碧楼,其后侧就盖了一栋教堂,为蒋介石
和宋美龄专用。所有各处的教堂都是用公款修成,这也是"第一家庭"享有的宗教
特权。
宋美龄对宗教活动的热衷尤其表现在参加做礼拜这一活动上。为了保证"第一
家庭"礼拜活动的安全,官邸警卫组每一次都要布置严密的警卫系统,严加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