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霞郡城建成不足百年,是开元国在镜州边境插下的一颗钉子。
整个郡城依山而建,山上随处可见大块的青色岩石,城墙全都是用山上的青色岩石堆砌建成,坚实而庄重,宛如一条盘旋的青色巨龙。
城门正上方是一座红色的小楼,长期日晒雨淋之下,色彩有些斑驳。小楼下方的城墙上,一整块的青岩石上,镌刻了俩个古朴遒劲的大字——南霞。
几个守卫站在城门口盘查进城的人,常年站在城门风吹和日晒,皮肤就像熟透的李子黑中带红,脸上肌肉间淡淡的皱纹配上精明的眼睛显得格外世故。
落日的余晖渐渐散去,天色暗淡下来。
城门口进出人逐渐稀少,城门的守卫扫了一眼牵马者,转向别处。
丰瑞牵着马径直通过城门。
夜幕降临前的南霞郡城并不冷清,郡城里忙碌了一天,不少人选择酒楼夜市消遣掉白天的疲劳,而高高挂起红灯笼,更像是迎接一天最繁华时刻的喜悦。
丰家在郡城开了一个山货铺,正好在这条夜市街的尽头左拐,丰瑞不可避免要路过这条街,每次走过这条街,总会有些莫名的拘谨。
南霞郡城很大,城里做生意的人很多,生意做大了的人也有不少,不认识丰瑞的人几乎没有。
丰瑞的祖父在的时候经常教导丰瑞,生意人要和气,每次路过这条街道,不少老板都乐意跟丰瑞打个招呼,当然也有些不讲规矩的,拽着袖子往里拉,打呢也不好,骂根本不是对手,这种拉拉扯扯的事情碰到就烦。
终于走到夜市街的尽头,转角后就看到熟悉的木刻牌匾——丰记山货铺,丰瑞如释重负,呼了一口气天还未暗透,铺子的灯笼也已经挂起来了,。
铺子很大,柜台的另外一边堆了各种山货,贵点的有各种年份的野山参c冬虫夏草等等,普通点的有山里的各种干货c野果c杂粮,而山里捉过来的各种小动物,往往受到城里人家小孩的追捧和喜爱。
五六个伙计正从里往外搬弄着山货,坐在柜台边的账房先生熟练的敲打着算盘,丰瑞一到门口,众人纷纷和这位少东家打了招呼,账房先生立刻凑过来牵马。
“包里有一包野山菇和一只山鸡,老钱你拿给伙房老李,趁着新鲜今天弄了吃。”丰瑞看了眼搬货的伙计,感觉铺子里少点什么:“德伯去哪了?”
“城东李老夫子明日六十大寿,要大摆宴席,预定了不少山货,掌柜的送货去了。”
账房老钱牵着马亦步亦趋。
李老夫子年轻时就中了举人,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仕途一直不如意。
五十岁的时候受昔日同窗也就是前任郡守之邀,来南霞郡开堂讲学,李老夫子学识渊博,讲解起来引经据典,况且人生阅历丰厚,能把书上的道理讲的深入浅出,诙谐生动。南霞郡城地方偏僻,没什么大才学之人,因此李老夫子倒也混的风生水起,俨然一方文化名流。
前些年在李老夫子那读过几年书,自己也曾是李老夫子的学生,丰瑞站着沉吟了一会儿。
后院除了堆些货物之外,还有很大的空地,俩边是各有十来间厢房,最里面是几间大房,这么多房间平时也都是空着的,每年夏收和秋收后,都会热闹起来,这里就相当于一个中转站,各个村分批次交租,院子里堆满了各种粮食,每个厢房都住满了人。
丰瑞走进自己习惯住的那个大房间,屋内很干净,摆设不除了床就是一个小圆桌,还有几个上釉的凳子和一把椅子,显得很宽敞。
城里的铺子规矩都差不多,收完铺后就开晚饭,一想到离吃晚饭时间还早,丰瑞翻开青龙道长送的那本书籍——《易藏》,慢慢翻看起来。
掌灯时分。
院子传来一阵嘈杂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