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则仍然是流行以水田耕作为主的生产习俗。
从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前后,由商汤建立的商王朝统治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其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河南c山东c河北c湖北一带。考古发现的商代文化资料蔚为大观,典型的遗址主要有郑州二里岗c安阳殷墟c河北藁城台西c湖北盘龙城等等。大量的考古实物和甲骨文记录表明,商朝是以经营农业为主的王朝,尽管当时的手工业已很发达,但农业仍然是社会经济命脉。商朝的农业生产,主要是旱田耕作,间或兼营水田耕作,在商朝的南界,即长江流域一带以及其它同时期的南方民族,则主要流行水田耕作的农业生产习俗。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之前,是由武王始建的西周王朝时期,其势力中心区是陕西c河南,东至山东濒海地区,西抵甘肃,南至湖北c湖南c四川c江西,北达北京c内蒙c辽宁一带。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可以陕西境内的周原c沣镐c宝鸡等遗址为代表,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西周时期农业生产水平已相当发达,由王室统一管理的农业生产,除流行旱田耕作术外,也流行水田耕作习俗,《诗·小雅·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便是水稻生产的实例之一。在同时期的南方地区,其生产习俗主要流行水田耕作。
3农作物和其它栽培动植物
在新石器的早期阶段,黄河流域的旱田耕种粮食作物主要是粟(俗称小米,夏商周三代或称稷),磁山c裴李岗遗址均有出土实物,除粟外可能还有黍(俗称大黄米);华南地区的山地耕种粮食作物,最早可能是芋类c薯类(均未见实物出土);长江流域的水田耕种是水稻,但稻的种属(籼粳)情况尚不清楚。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和其它流行旱田耕作习俗的北方地区,耕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c黍,个别地区或亦种植豆c麻c稻c高粱c麦等等;长江流域c华南地区则主要种植水稻,个别地区(如台湾凤鼻头文化)亦兼种粟。至于其它作物种植,综合全国各地的情况,大致有芝麻c蚕豆c薏苡c瓠(葫芦)c菱角c芡实c甜瓜c桃c樱桃c莲藕c栗子c花生c橄榄c枣c油菜c芥菜或白菜等等。其中的薏苡,即现在所称的药玉米或薏仁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发现葫芦的情况,已表明其成为当时较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经济价值基本上可与粟黍稻菽相媲美。
夏王朝的植物栽培情况,考古资料十分阙如,文献记载则有一些线索。
《国语·鲁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
《夏小正》:“正月囿有见韭(韭菜)采芸(油菜)梅杏杝桃则华。三月摄桑祈麦实。四月囿有见杏。五月种黍菽穈,煮梅蓄兰,菽糜。八月,剥瓜c元校c剥枣c栗零。九月荣鞠树麦。十有二月纳卵蒜。”
按《国语·鲁语》的说法,在夏代之前的烈山氏之子柱已能种植百谷百蔬,至夏朝时周人的始祖弃则继承了这种技能,并被人称为后稷,这表明夏朝的种植业是较为发达的。传世的佚名氏《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物候历,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杞国一直使用《夏小正》,历史上有人认为它是夏朝历书,但近代多数学者认为它不是夏朝历书,但可能仍然保存有夏代历法的基本面目。如是,《夏小正》中出现的黍菽穈(粟)麦,当是夏朝的主要粮食作物,而梅杏桃瓜枣栗兰桑韭芸蒜等,则是当时种植的果树或蔬菜。此外,据《史记·夏本纪》“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看,夏王朝亦当种植有水稻。
商朝的农作物种类,据文献和殷墟出土甲骨文记载,大致有黍c稷(粟)c麦(大c小麦)c菽(豆)c麻c稻等等。
《尚书·盘庚》:“惰农自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