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普遍流行着以旱田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习俗。此外,不属仰韶文化系统的山东滕县北辛文化c泰安大汶口早期文化c黑龙江密山新开流文化c辽宁沈阳新乐下层文化等,也在这一时期内相继流行着旱田耕作的农业生产习俗。
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继仰韶文化之后崛起的农业文化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分布西起陕西,东临海滨,北达辽东半岛,南抵江苏北部,其范围包括了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中原龙山文化包含的诸遗址和山东大汶口中晚期文化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等等遗址,明显也都是旱田农耕生产习俗的承继c流行和传播者。此外,兴起于这一时期的黄河上游甘c青c宁地区的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c齐家文化c西藏昌都卡若遗址c北方地区(辽宁c吉林c内蒙古)的红山文化c内蒙古富河文化c辽宁长海小珠山遗址等等,其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也都是流行旱田耕作习俗。
在中国原始农业的内涵中,除了旱田耕作农业外,事实上还包含一种在长江流域及广大南方地区流行的水田耕作农业。
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的以水田耕作为特色的原始农业,迄今所知,至少可上溯至距今7800至82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时期。彭头山文化因发现于湖南澧县大坪乡彭头山而得名,1988年经考古工作者的正式发掘,其文化面貌披露于世,在彭头山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和稻谷,结合其它共存物和遗址的碳 14 年代测定情况分析,许多学者认为,彭头山遗址水稻遗存的发现,标志了中国的稻作农业早在距今八千年前后便已发生。据此可知,中国的水田耕作历史与旱田耕作历史同样古老。与彭头山农业文化时代性质相近的湖南石门皂市下层文化和湖北宜都城背溪文化,也都发现了明显的水稻遗存,这些迹象表明,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种植水稻已不是个别现象,水田耕作生产看来已形成习俗开始流行起来。
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期间,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水田耕作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呈现了格外发达繁荣的趋势。在长江流域,继彭头山c皂市c城背溪农业文化之后,首先崛起的是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桐乡罗家角文化,中游地区的四川大溪文化紧追其后,河姆渡文化在余姚茅湖c鄞县辰蛟c宁波八字桥和舟山白泉等宁绍平原东部地区均有分布,大溪文化则主要分布在四川巫山县城c湖北秭归朝天咀c宜昌杨家湾c清水滩c中堡岛c宜都红花套c古老背c枝江关庙山c江陵毛家山c蔡家台c松滋桂花树c公安王家岗c湖南澧县三元宫c丁家岗c安乡汤家岗等川鄂湘毗邻地区。这些遗址都是明显流行以水田耕作为主要生产习俗的,且水稻种植业都已达十分发达的水平。继河姆渡c大溪文化之后,嘉兴马家浜文化c京山屈家岭文化c余杭良渚文化c郧县青龙泉三期文化和江西山背文化c福建昙石山文化c广东石峡c陈桥c金兰寺文化以及广西c云南c贵州等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等等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大部分农业文化遗址,都普遍流行着水田耕作,并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生产习俗。
2夏c商c西周时期的农业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由启建立的夏王朝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王朝,到公元前17世纪前后,夏王朝的统治因商王朝的崛起而划上了终止符。有关夏王朝的史迹,大多见于古代文献。与文献记载相应的考古资料,迄今主要见于河南偃师二里头类型文化,二里头类型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c晋南一带,这与文献传说的“夏墟”方位基本吻合。夏王朝的农业生产,就目前的资料显示,主要是流行旱田耕作技术与习俗,而在夏王朝中心范围之外的其它地区,如长江流域和南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