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夏朝官制(第1/3页)  代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夏朝官制

    “中国”一词意为“天下之中”。在此之前,中国人究竟何时从口头开始,将自己的国家称之为“中国”,不得而知,但肯定要比西周青铜器铭文早很多。

    中国作为“天下中心”,究竟包括多大范围?最初指今河南一带的黄河c洛河地带,为狭义中原。后来包括今河南c山西东南部c河北南部c山东西部c江苏西北部c安徽北部等广大区域,为广义中原。广义中原早在夏朝之前就已经是政治中心了——位于山东省菏泽市胡集镇的古平阳,是帝尧都城;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的古蒲阪,是帝舜的都城;位于今山西省南部夏县的古安邑,是大禹夏朝的都城。

    中原为何能够成为天下中心?这是因为当时中国人并不知道地球上还有其它陆地,错以为大地是平面的,中原位于他们所知道的地域中心,可不就是“中心之国”的中国嘛!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也是华夏族人活动的核心区域。但夏朝的疆域远不止中原,中原以外被称为“四夷”的地方也已经是华夏属地了。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就是指中原和四夷之地均受到夏朝天子不同程度的管辖控制。

    帝舜时代的十二州,国土早已不知比黄帝时代的九州扩大了多少。当大禹浩大的治水工程完成之后,国土情况又发生很大变化。大禹通过实地调查,将国土重新划分为九州管理,这“兖c冀c青c徐c扬c荆c豫c梁c雍”九州,不知又比帝舜的十二州大了多少。国家以中原为核心,向东至大海,向南至洞庭湖和长江上游,向西至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向北至蒙古沙漠和辽西。中原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和经济最繁荣的地方。由于历史变迁,中国的代名词还有“华夏c中华c中夏c诸夏c诸华c神州c九州”等。

    夏,最初是黄帝夏部族的名字,到帝舜时代才成为大禹夏后氏方国的封号。中文“夏”是不断变化的。最初的夏字,是一个人手持斧钺而站立,耀武扬威的人形,这是古人形意结合的刻画符号,充分说明夏氏部族能征善战打天下,同时也是夏朝创建国家军队的象征。后来在青铜器钟鼎金文里,夏,由人头c两手c两足构成,而且在行屈膝之礼仪,代表由这样的文明之人构成了中国。华,是炎帝华氏部落的名字,既是一种美丽的服饰和光华,也代表美好的中国理想。“华夏”的意思,是“身穿华裳的礼仪之邦”。

    古籍《竹书纪年》载,大禹开始守丧之时,把帝位让给帝舜之子义均,主动躲避到夏后氏封地的都城阳城,那里是今河南的古豫州。《吴越春秋》曰:“禹服丧三年,朝夕号泣,形体枯槁,面目黎黑。”三年中,天下诸侯都离开义均而去朝见大禹,大禹于是正式接受了天子之位。大禹离开豫州阳城,来到今山西夏县附近的冀州安邑,在夏都安邑登基,重新分封诸侯c任命官员,并将国号改为“夏后”c“夏”。

    笔者选取《尚书》和《竹书纪年》收集,发现夏朝王室中央一级的官职有“相c卿士c卜c祝c史c师”。天子之下最重要的官是“三正”和“六事之人”。“三正”是高层次官长,主管政事,通常由二到三个官员同任;“六事之人”经常在天子左右,地位也很高,有军事行动的时候,可以代天子而统率军队。

    另外还有车正,掌管车服;庖正,掌管膳食;牧正,掌管畜牧。他们都不是“三正”,只是直接为王室服务的中等官吏。“正”,是夏朝所有官吏的通称,相当于今民间口语“官”。

    此外比较重要的官员还有:遒〔qiu音同囚〕人c啬(sè音同色)夫c大理c太史c羲和c瞽〔gu音同古〕c官师等。遒人,是王的近臣,负责上传下达;啬夫,执行国家经济权力;大理,掌管刑狱诉讼;太史,是掌管记事和册籍的史官;羲和,掌管历法;瞽,是盲人乐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