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夏朝官制(第2/3页)  代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掌管祭祀和君王娱乐时的音乐;官师,是谏臣和学校的教官。

    大禹的外放地方官员,是各方国诸侯和部族首领,称“伯”或“侯”。原为部族首领诸侯的方国多称为伯,天子直接分封诸侯的方国多称为侯。相对独立的方国没有土地所有权,受到夏朝天子制约,必须服从夏朝政令,对夏后氏王朝有承担贡纳c朝见c服役和随从征伐的义务。受到信任的诸侯,经常在王室中央为官。

    牧,也叫州牧,虞舜时代就有了,为各州行政长官,负责征收贡赋。诸侯之下,还设有大夫,即各氏族的族长。

    夏朝国家官员的名称和数量不止以上这些。《礼记·明堂位》曰:“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大禹所任命的官员是帝舜时代的翻倍。

    《太平御览·卷二百三·尚书大传》曰:“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每一卿三大夫佐之,每一大夫三元士佐之,故有三公c九卿c二夫c八十一元士。所与为天下者,若此而已。(自公至元士凡百二十,此夏时之官也。)”元士为天子任命的“上士”,也叫“列士”,主要任务是辅佐天子所任命的大夫工作,有别于诸侯所任命的“中士”和“下士”。这也就是说,夏朝上至“三公”,下至“元士”,官员就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人。

    古人说,“夏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大禹从分封邦国开始就建立了国家上下级之间的管控与服从,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晰。《太平御览·周礼·夏官》对太司马职责的解释,可以清楚看出王室究竟如何对邦国诸侯进行管控:“太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c制畿封国,以正邦国”意思是,大司马的职责:

    一是掌握建立邦国的九条法则,辅佐夏王制定邦国疆界,以正邦国之名分。

    二是设立尊卑有别的礼仪,以辨别王室与诸侯的不同地位,区别邦国等级。

    三是鼓励尚贤立功的道德,以激发邦国的劝善乐业之心,避免社会败坏。

    四是设立州牧官职,监控邦国,以联结王室与邦国。

    五是建立军队,按禁令究办,以正中平衡各个邦国。

    六是实施区别职分纳贡,使邦国各尽所能。

    七是检阅核计各地民众人数,让各邦国土地与人数平衡。

    八是使用能均衡并坚守公平的法则,使得尊者守大c卑者守小,以安定各邦国。

    九是使大国亲小国,小国事大国,各邦国之间相亲相合。

    《周礼·夏官》最后强调:“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即以上九条法则,都是王室以征伐来正邦国的法典,邦国诸侯只要有一条做不到,则属于有违王命,王室将出兵整肃国家纪律。由此可见夏朝初期,天子之位的“正”,是禅让继位之正,诸侯之位的“正”,是服从王室中央管理之正。位“正”的观念,是中国社会不发生动乱最重要的意识形态。

    当建立起国家新官僚体系c等级制度后,大禹开始建立新的国家控制体系。

    《淮南子》曰:“昔者鲧作三仞之城,诸侯倍之。禹知天下叛之,乃坏城平地,散财物,禁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过去大禹的父亲崇伯鲧建造了三仞高的方国城墙。夏朝一仞为七八尺,一尺为一百粒黍米的高度,所以崇伯鲧城墙的高度约为四米多。其他诸侯学习崇伯鲧,方国城墙的高度翻倍。

    大禹知道,天下凡是建立起城墙的诸侯国都有反叛之心,于是破坏了这些城墙,夷为平地,将这些国家诸侯的财物散发出去,同时他们禁止建立军队,对其施以五德教育。这样做的结果是,位于海外的国家都来臣服,中原外围的四夷国家诸侯都到大禹这里来接受夏朝官职。

    大禹收缴了九州所有的青铜兵器和青铜用具,加上州牧官员c方国诸侯送来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