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旗号 进兵的,本可得到民众的拥护,但他进入京城,占据中原之后,比原来把持 朝政的宦官更凶残,不但威逼皇帝、擅定兴废、yín乱宫廷,更是四处抢掠百 姓,滥杀无辜,其残暴凶恶,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所以,董卓很快就激起 各方面、各阶层纷纷起来反抗、讨伐,他的专权没多久就以失败告终。这说 明,单纯依靠凶暴是不行的。 倒是诸葛亮平南,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正确的范例。他带领的蜀兵蜀将, 自是比盂获的蛮兵厉害多了,所以一次又一次战胜蛮兵。但他从不施暴,对 俘虏一律释放,并给以种种优待,更不用说对普通百姓了。他在宽大的同时, 还不忘显示实力,他曾带领孟获观看蜀军兵营、武器、粮草,目的是让孟获 知道蜀军的强大,启发他不要作无谓的反抗。诸葛亮的刚柔相济,不但从武 力上征服了南蛮,而且从内心收服 了蛮邦上下。 在唐将征讨高丽中,也有这样一段佳话。从隋炀帝东征开始,到唐太宗
御驾东征,都无功而返。到了唐高宗年间,征战仍然不断,朝鲜半岛的高丽、 百济不断反叛、侵边。后有刘仁愿、刘仁轨二将率兵从半岛中部登陆,打败 了百济。百济灭亡后,刘仁轨留下镇守,他安抚当地民众,派人掩埋敌兵遗 骸,清理户口,重建被战争毁坏的村庄,选拔当地官员协助治理,修桥铺路, 修塘补堤,教百济民众种桑养蚕,发展农业生产,救济老弱孤残等。这些安 定富民的措施一执行,便大得百济民众拥护,当地出现了安居乐业的繁荣景 象。 这一反两正的实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在 “敌对国度”中,该如何行 事。像董卓那样凶残贪婪,尽管在井非真正的敌国,仍是站不住脚,而像诸 葛亮和刘仁轨那样,在真正的异国他乡,照样能得到拥护。总之,如何具体 掌握 “谦”与“暴”,大有学问。 [兵 失] [原文] yù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yù强多 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之兵也。 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陵兵也。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 兵不……明者也。善阵,知背向,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 胜者也。 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会者也。兵夫民,不知过者也。兵用力多功 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 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 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贪而廉,宠而敬,弱 而强,柔而[刚],起道也。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天地……[译 文] 想利用敌国百姓所不能接受的东西,纠正该国的习俗…… (勉强用自己 的短处)去对付敌国军队的长处,只能是耗费兵力。想勉强用许多本国缺少 的东西,去对付敌国所富有的东西,那只会使本国军队很快失败。 即使防御坚固,也抵挡不住敌军使用利器,敌军使用利器便使己方军队 衰颓。用不锋利的兵器去攻击敌军,一定不能攻破敌军坚固的防御,而只会 使本国军队受挫。 ……将领善于布阵,了解地势的背向,也懂得利用地形,但用兵却屡陷 困境,这是因为不明白只有国家昌盛,用兵才能取胜的道理。 ……用兵不能立大功,是由于不懂得集中兵力作战。用兵的人失去民心, 是由于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用兵的人使用很多兵力,而建的战功却很少, 这是由于不会把握时机。用兵的人不能避免大灾祸,是因为他的行动不合民 心。用兵的人常常后悔,这是由于他轻信而多疑。用兵的人在胜利和灾祸尚 未出现之时不能预见,是由于不懂得要做好战前准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