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人。了解人才能信任人,不要让人因不得信任而离去。有必胜的把握才可出 战,但不可让敌人事先得知…… ……付诸行动必须慎重。…… [解析] 这是一篇残缺严重的文章。不过,仅从标题和两小段残缺文字,我们仍 可窥其一 “斑”,而这一“斑”也很有一些启发意义。 文章的标题 “杀士”,即肯于拼死效命的战士之意。文章把这个问题作 为专题加以论述,可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古今中 外,一支军队要能取胜,一个国 家要强大不败,的确必须有一批或者说大批忠贞不渝,肯为 之牺牲一切,乃至献出上命的忠诚人士。他们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特别 突出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扭转乾坤的决定xìng作 用。 李渊树起反旗以后,由于李世民用兵有道,节节胜利,在进军途中得到 前来归顺的关中大盗孙华。李渊授给孙以左光 禄大夫武乡县公,兼任冯诩太守的官职,对其部下众人,也 都一一封官,给予丰厚的赏赐。李渊的态度使孙华感激不尽,孙华自愿 担任唐军先锋。孙华多年在关中活动,地理熟悉,又 有群众基础,其部下也都勇敢善战,唐军得到他为先锋,进展更加快速。 在进攻长安城时,孙华奋勇争先,冒着隋军从城头打下的擂石滚木和乱箭, 飞越护城河,摇动旗帜,抢先登城,后不幸中箭牺牲,他的榜样,鼓舞了唐 军将士。有一 位军头,名叫雷永吉,左手拿着刀,右手握着一面盾牌,抢先登上城头, 杀开一个缺口,唐军将士随即跟上,杀散城头 隋军守兵,打开城门,迎入唐军大队,经过巷战,终于攻下 了长安,赢得了决定xìng的胜利。正是孙华、雷永吉这样的 “杀士”,在 关键时刻冲上去奋勇拼杀,才为唐军打开了胜利之路。如若不然,唐军一定 会损失更重,即使能攻下长安,也必迁延时日。 “杀士”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国时期也有一例。诸葛亮第五次出兵伐魏之时,鉴于前几次都是因军 兵久战疲惫,粮草不能及时运到,而不得不退兵,致使徒劳往返的教训,采 纳了杨仪的建议,把兵士分成两班,三个月轮换一次,以使兵士得到休整。 这次出兵,蜀军连胜魏军几阵,魏军坚守不出,双方对峙了一些时日,蜀军 换班的时间到了。这时正赶上魏军调动雍、凉二州的大军
99。前来攻击,并派了一支军队去袭击剑阁,企图断蜀军粮道。诸葛亮 已洞察了魏军的意图,当即派姜维、马岱各带一万兵去守卫剑阁险要。留下 的蜀军要换班,杨仪担心兵力不足,抵挡不住魏军的雍凉大军,建议暂不轮 换。诸葛亮却说:“我用兵派将,以信为本;既然有令在先,怎么能失信呢?” 诸葛亮下令,让该回去的蜀军,当天就回去。众军听了都感动极了,一致要 求留下,杀敌报恩。最后,诸葛亮同意他们留下,让他们出城安营,以逸待 劳,等待魏军。而西凉魏军连日急行军赶来,走得人困马乏,刚要扎营,就 被这些养精蓄锐自愿留下的蜀军冲了个人仰马翻,溃不成军,遗尸遍野。 诸葛亮以信为本,赢得了全军将士的依赖和拥护,激发了他们高昂的斗 志和献身精神,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这是得到 “杀士”,“杀士”效忠的又 一生动事例。 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生动地印证了孙膑所说的 “杀士”的重要作用以及 得到 “杀士”的重要条件。我们以为,就得到“杀士”的条件来说,信任人 更为重要。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观念表明,信义比金钱、地位更加重要, 为知己者可以奉献一切,为朋友可以两肋chā刀,从古至今,这样的事例数不 胜数。在当今的中国,价值观念虽然有所改变,确实有些人把金钱权势看得 比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