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吃败仗,损失惨重,而当毛主席正确指挥时,则能扭转形势, 战胜强敌,这不正是 “君王”能否正确“shè箭”的道理吗? 其实,何止用兵,一个国家的各项事业,一个单位的工作、生产又何尝 不是如此呢!冗员充斥,人浮于事,领导不和的单位,绝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学学孙膑的论述,悟出点道理,会于事有补的。
行 篡 [原文]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yīn阳,所以 聚众合敌也。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虽其宜也。私公之财壹 也,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唯明王圣人 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dú,夺者不愠。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则远 者无能。货多则辨,辨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 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译文] 孙膑说:动用民力去作战的问题,必须仔细斟酌。斟酌的目的是为了真 正选拔出有德有才的人。运用yīn阳变化配合的规律,是为了聚集民众的力量 去对敌。要充分考虑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才能恰当地使用那里的民力。私 人和公有的财物要统一安排使用。民众之中,有的人财物很多却贪生怕死, 有的财物少却不怕死。只有明智的君王和贤明的人,才能正确处理,适当动 用民力,使得牺牲生命的人不怨恨,被征用财物的人也不生气。……百姓都 会尽自己的力量。如果亲近的人不肯尽力,那就不可能让别人尽力了。如果 征用财物过多,就会伤害民众,从而导致民众对君王不满。征用财物少…… 君主就会得到全国的拥护。应该让百姓积累财物。我主张让百姓积累财物, 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时间用兵作战…… [解析]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保证战争需用的民力、民财问题,这是用兵作战的基 本保障。没有兵员补充,没有物资保障,任何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无法施展其 才能的,这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 “巧fù难为无米之炊。”话虽老,道理却 是不会改变的。 这篇文章论述了这样几个观点:一是选拔贤德之人;二是聚集民众的力 量去对敌;三是要恰当地使用民力;四是动用民力时必须大公无私,对亲、 疏的人一视同仁;五是要爱护和积蓄民力。这五项都是保证战争供给的必不 可少的条件,是否做得到,是否做得好,对战争的后续保障关系重大。我们 不妨先看几个事例,再进一步分析。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初,曹cāo力量并不强大,只是在打败青州的黄巾 军,招降30多万人马之后,他又实行了两项得力举措,这才一跃而为群雄中 的一支主要力量。这两条举措之一是实行屯垦,他选出黄巾降兵中的精锐, 组成著名的 “青州兵”,而让其余的军兵都去从事农垦,这样一来,他很快 就既有精兵,又有充足的粮草,实力大增。举措之二是在兖州招贤纳士。他 很快就招募到一大批得力谋士和勇猛战将。先是荀叔侄二人来投奔曹cāo, 一席谈话,曹cāo大喜,封荀为行军司马,封荀的侄子荀攸为行军教授。 荀又推荐兖州贤士东阿人程昱,曹cāo当即派人去礼聘。程昱见了曹cāo当即 推荐荀的同乡贤士郭嘉,郭嘉再荐汉光武帝的嫡系子孙刘晔,刘晔又推荐 了昌邑人满宠和武城人吕虔,满、吕二人又共同推荐平邱人毛。就这样, 曹cāo一下子得到了八名很有才能的谋士,真可谓一下子就人才济济,智囊满 堂。这些人后来都尽力地辅佐曹cāo,为曹cāo称霸半个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cāo招贤纳士的消息传出,不但谋士前来,猛将也来。巨平人于禁带数百军 兵来了,曹cāo任命其为点军司马。陈留人典韦来了,此人后来舍命救过曹cāo 的xìn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