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1 章(第1/4页)  白话孙膑兵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中以弓箭及开弓 放箭作比喻来说明军队内部的各种关系,非常贴切,很容易把道理讲清。      孙膑说: “矢,卒也。”非常肯定地说出士兵好比是箭,并从箭的结构 说明该如何配置士兵。他用箭头是金属、箭尾是羽毛箭翎的,箭才能锐利、 迅速,并且shè得远的道理,非常确切地说明了兵力配置必须前“重”后“轻”,

    即必须把精锐主力放在前锋线上,孙膑还进一步指明人们用兵的后重而前轻 的错误,并肯定地说,这只能造成混乱,用以攻敌必然调动不灵。这一兵力 配置的原则是重要的,正如人们常说的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样。      当年曹cāo打败强敌袁绍,平定冀、青、幽、并各州后,又乘胜出兵平定 乌桓。当时曹军有数千辆军车,运载辎重物资。进入沙漠地区后,经常是狂 风四起,道路崎岖,这样笨重的军队,行军十分艰难,曹cāo产生了退军的念 头。当时谋士郭嘉因水土不服,已卧病在车上,他依然向曹cāo提出八个字:  “轻兵兼道,掩其不备!”曹cāo采纳郭嘉的计谋,把郭嘉留在易州养病,留 下辎重车辆缓行,自己带领轻装精骑,从卢龙口越过白檀险要,急速进军柳 城。曹军到达白狼山,止遇上袁绍的儿子袁熙、袁尚会合乌桓蹋顿,领兵数 万前来。曹cāo不等乌桓兵做好迎战准备,当即命张辽,许褚、于禁、徐晃四 员大将,各自带兵,分四路冲下山去,奋力急攻敌军。蹋顿兵马遭此突然打 击,顿时大乱,蹋顿被张辽斩落马下,乌桓兵将无力抵挡,都投降了曹军。 袁熙和袁尚见机,急忙带领几千人逃往辽东去了。      曹cāo初时军队笨重,无法前进,而一旦按郭嘉的计谋,把轻装的精兵用 于前锋时,形势立即大变,这支 “箭头”变得快速、锋锐,一下子就飞临敌 军面前,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大获全胜。曹军这支精兵像利箭一般,“shè” 中了敌军。这一战例,足可证明孙膑所说的兵力配置原则确实不谬。      孙膑的第二个比喻是: “弩,将也。”并进而解释说,“弩张柄不正, 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 也]……”这段论述,十分准确地说明了军中将领之间的关系对用兵结果的影 响,将领不和,就像弓的两端有弱有强一样,哪怕好箭,也shè不中目标,军 队士兵强壮,配置得当,仍然不能战胜敌军。兵强,还须将和,才有可能胜 敌。       “安史之乱”,大家都知道。当安庆绪指使他老子安禄山的身边侍卫李 猪儿杀死他老子,自己继位登基后,唐肃宗曾派了九名节度使去征讨安庆绪。 这九名节度使包括在讨伐安禄山、史思明中屡立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李 光弼、王思礼等人。九名节度使统领的军兵合计约有五六十万之多,兵不能 算少,将也不能说不强,但唐肃宗却没有从九人中任命元帅,而让一个不懂 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去当观军容使,实际就是总揽军权的监军。让这么一个宦 官执掌兵权,那九名统兵的节度使如何肯服气,用兵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当 时郭子仪首先出兵河东,在获嘉县大破贼将安太清。安太清逃到卫州,安庆 绪出动邺城的全部军兵,由他亲自带领,去援救安太清。郭子仪设下伏兵, 诱使安庆绪贼兵中计,杀得安庆绪带兵逃跑,郭子仪拿下了卫州。安庆绪逃 回邺郡,在城中死守,郭子仪会同其他八名节度使,围困邺城。安庆绪十分 恐慌,派人去向史思明求援,情愿以帝位作jiāo换。史思明当即自称大燕皇帝, 出兵攻陷魏郡,在那里驻屯观望。李光弼提出一条消灭敌军的计谋:“史思 明既然攻占魏郡,却又按兵不动,他明明是在等待我军懈怠松弛,想给我军 来一个出其不意,攻我不备。我们现在应该来一个分兵对敌,由我和朔方军 一同进逼魏郡,与史思明决战。我料想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