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却日益恶劣起来。
从一九三二年起,日本人在东北拼凑起了伪满洲国。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溥仪由“执政”改称“皇帝”,年号由“大同”改为“康德”。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开始,日本人陆续把东北四省划为十四省,后来,到了一九四一年又增至十九省。
黑龙江地区被划分为龙江、滨江、黑河、三江、牡丹江、北安、东安七省。
原省政府改称省公署,由日本人选派汉奸出任省长,同时由掌握实权的日本人充当省的总务厅长。
各县也是汉奸担任县长,日本人担任参事官(后改称副县长),操纵全县一切权力。
县以下的区、村政权,则依靠地方上的地主势力,作为其统治的工具,至一九三四年底,日本人对黑龙江地区就基本上建立起从上到下的整个殖民统治体系。
然而,东北抗联的发展壮大,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勃勃野心构成严重威胁,成了他们的“心腹之患”。
因此,关东军为了巩固东北,采取了增兵讨伐的办法,想要肖灭东北的反日势力。
经过两年的筹备,到一九三六年初,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发布了《满洲国治安肃正计划大纲》,提出要从一九三六年四月到一九三九年三月,分三个年度分期完成彻底肃清抗日队伍,达到治标的目的。
其中第一年度大讨伐重点是东北东部地区,其中就包括三江省,第二年度重点依然是歼灭红军领导的抗日武装。第三年度主要地区是“满洲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三江、滨江、安东各地及奉天的东南部。
重点是追歼抗日武装余部,搜捕其领导人,破坏各抗日武装之间的联系。
日本人称讨伐为治标,而治本是建立“集团部落”,制造无人区,修筑警备道路,实行经济封锁,断绝抗日武装与地方群众的联系。
所以说,一九三六年是很关键的一年,是日本人“三年治安肃正计划”的第一期,以日军对山林地区进行扫荡“讨伐”为主,山外阻击,使抗日军民一步不能出山,一个人不准进山。
而日本人标本的方法,建立集团部落,更是恶毒无比。
他们强近老百姓建立集团部落,以实现匪民分离。在其武力无法控制的边远山区,烧掉散剧住户的民房,制造无人区。
为了防止老百姓与抗日部队接触,在集团部落的四周筑起土墙,在外围挖八九尺深的壕沟,沟外拉铁丝网,四角筑起炮台,门口两侧设有炮眼和瞭望塔。
日本人还以“维持治安”“保护居民”为名,在“集团部落”内驻守“自卫团”,对老百姓加以监视和控制。
此外,还实行“十家连坐”的保甲制,即以一村为一保,以一个部落为一甲,以十户为一牌,一户有了违法行为,其余九户都要受到株连。
凡年满十八岁的男劳力都发居民证明书,有期限的物品购买许可证,居民出入部落时,必须携带居民证明书,购买物品时,必须持有物品购买证。
从一九三六年一月十五日起,伪满洲国民政部决定,在奉天、吉林、锦洲、热河、安东、三江、龙江、滨江、黑河等省设置八百六十四个集团部落,特别是三江省地区,要加强推行集团部落,实行经济封锁和政治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抗日部队的生存环境不断的变的恶劣起来。为了团结起来,更好的对付敌人,一九三六年二月十日是,红军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八一宣言》,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的提议,发表了《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
决定统一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改组东北人民革命军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以及抗日联军游击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