璋和徐达一番后便撞柱而亡。大明建朝不久,朝中近半官吏都由原明教中人担当,而明教中多是铁骨铮铮的血性男儿,最看不起的便是背主之人,朱元璋的气运所能影响的,也多是既定轨迹中他原本的近臣下属,对于与他无甚关联之人就影响有限了。
拿下沂州全境,再得万余精兵,朱元璋实力大增,只是即便如此仅仅四万精兵想要抗衡大明还是有些痴人说梦了,江苏虽还有十余万士卒,却均是招募而来的寻常士卒,每一军由百余精锐士卒出任将校,为得是驻守边境,仅命他们依城而守还好,若要这些兵马远征他处,不历经数场硬仗,上了战场也只不过是为朝廷将领凭添功勋罢了。
常遇春率军行至青州便接到前军来报,言徐达带着所率的万余精兵献城投敌,他既是震惊又是愤怒。不过此时震惊愤怒均是无济于事,只能遣人快马回报朝廷,命前中后军前往河水一带驻防,谨防反贼继续向北进兵,自己则率五千士卒在北靠微山湖东临会通河的一处高地驻军,一面防止反贼由此西进抄了河水一代的大军后路,一面也想斥问徐达为何辜负皇恩背叛朝廷。
朱元璋兵出沂州府,至会通河为常遇春所阻,会通河前,他本想派徐达说服常遇春一同反明,徐达却被骂的面红耳赤羞惭而回。之后常遇春便靠着五千军卒,阻朱元璋两万大军于会通河东。两方鏖战月数,朱元璋一方合徐达与刘基两人之力,带同两万大军竟未能从常遇春手中讨到丝毫便宜。
朱元璋看常遇春统兵作战实是厉害,远非一时半会儿可破,数万大军又不能在此空耗粮草,便欲留下五千人马防守,主力南下,然后由南西进。只是该任命谁来统军却让他一时犯了难,徐达刘基两人带两万人都未能攻破常遇春,留下之人能力太弱的话未必不会被常遇春渡河东进给反败,从而让刚得不久的沂州府再次失去。失了沂州问题不大,但朝廷大军一旦再攻破宿迁南下,便会直接威胁自己的老巢应天府,同时也会对军中士气造成致命的打击。之后经汤和举荐,便命他手下一名校尉廖永忠来统率这五千军卒,据汤和所说,这廖永忠谋略不下于自己,而且极擅水战,让他驻守会通河,便是无功也不至有过。朱元璋知汤和为人谨慎,若无万全把握绝不会轻易开口,他既这么说,这廖永忠当可用无疑了。
留下守会通河之人后,朱元璋便南下至老家凤阳府,再由凤阳出兵直奔归德府,由归德府西进开封府。同时朱元璋的那篇檄文还是起了些许用处,眼看他的反叛并未被第一时间扑灭,大江南北又陆陆续续的出现十数路反军。一时间大明王朝建国短短时日似乎就陷入了风雨飘摇之境,比起元末之乱有过之而无不及。朝中百官和各地百姓不知女皇为何任由各地叛乱滋生,却不命威名赫赫的易水楼出手,而且还仅仅只命与各路反贼接壤的城池防守。百姓刚过了不到一年的太平日子,没想到又陷入战乱之中,这一切只因女皇继位,女皇又仅是消极应对并不主动平叛,战乱之地的百姓不免怨声载道,甚至有诸多青壮加入了叛军阵营。得了许多青壮,叛军将之稍加操练便充入各军,使之势力更加庞大。
抗元战乱过后,天下各处粮仓均不甚丰,江渊为免从百姓手里征粮,方起了屠灭高丽,掠夺高丽人粮草作军粮的心思。天下承平不到一年,百姓连神武元年的秋收都未等到便又起战乱,自是手中无粮,相应的各地官府也未有多少官粮。叛贼起兵若不新增兵力还好,但此时增兵无数,军中粮草又如何得够?虽说各路反贼的头领都非头脑简单之人,已下严令军中不得无故践踏田中庄稼,因此田垄中的庄稼并未遭到多大破坏,但还未成熟的庄稼能看不能吃,解不了因兵力暴增而即将无粮的窘境。
迫于无奈,多数叛军将目光对准了治下的富绅。还顾及声名者带军卒前去借粮,从者许些空头诺言,写下一堆白纸借条,不从者便捏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