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武则天的长子李弘第二个被立为太子,但在一些思想观念上冲撞了母亲,“暴薨”,起因不明。次子李贤是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也因为不甘心做傀儡尔被废,4年后在放逐地巴州被逼自杀。作为第四个太子的李显有三个哥哥的“榜样”,自然知道轻重。即使事事唯母亲命令行事,也很快被母亲抓住把柄废黜了。被软禁的李显明白,自己不论是在囚禁地“暴薨”,还是被赐死,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偏偏外面有很多反对武则天的人打出了推翻武周、匡复李显的旗号。这简直是将李显往死路上逼,更加剧了李显内心的恐惧。他越来越担心暴戾强硬的母亲会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权力威胁,那时她是不会因为母子之情而放过自己的。
在流放地和软禁居所的唐中宗李显过着非人的生活。如果说他是囚犯,他承担着远比囚犯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李显的黑暗生活是遍布危险的,每一天都在等待着死亡的到来。那可怕的死亡随时可能来访,而它到来的日子非但不能放松,相反是更可怕的煎熬。李显多年来一直惶惶不安,常常在夜里被噩梦惊醒,睁着惊恐的眼睛看着星星落下,旭日升起。有时李显也想到了自杀。但他懦弱惯了,硬是积聚不起自杀的勇气。
现在,长安的使者终于来到了。《旧唐书》说:“上每闻敕使至,辄惶恐yù自杀。”李显每一次听到有长安的使者前来,就间歇xìng精神失常,惶恐地要找刀子自杀。这一次,他也没有例外。只是陪伴他的妻子韦氏横下一条心,劝丈夫说:“人生祸福无常,最后免不了一死。我们是皇室贵胄,何苦这样呢?”于是这一次,李显夫妻俩手拉着手昂然出去迎接使者。
使者打开诏书宣读:“立庐陵王为太子,还于东都。”
暗流汹涌(1)
一
差一点自杀的李显突然间成了太子,回归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回长安后,李显除了继续夹着尾巴做人外,变得聪明了许多。李显决心将自己“改造”成武家人,向武家靠拢。他将一个女儿(永泰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又将一个女儿(安乐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李显与武家联姻,亲上加亲,是想通过子女关系稳固自己的地位。他的行为得到了武则天的赞许。武则天内心中最留意武家和李家两家人在自己死后的关系。现在有意扶为继承人的李显主动与武家搞好关系,她是赞许的。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为身后能够平缓转移权力,武则天大赦天下。刚好武则天生病了,这次赦免的范围很大。朝廷命令自文明元年(684年)以后得罪的人,除扬、豫、博三州及各案的魁首之外,都下诏免罪。
武则天已经提前为身后事作准备了。她环顾四周,最放不下心来的还是武家的子孙。她已明确了李显的继承人地位,但怎么安抚武家人的情绪呢,怎么确保武家人日后的安全和权威呢?恰好之前,北方边界的契丹部落起兵反叛,部落首领自号可汗。这伙契丹就是日后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只是此时尚未强大,只能算是掀起了一场小叛乱而已。但武则天采取了大张旗鼓的方式平定叛乱。她任命多个武家子弟参加平叛。许多大臣对用大pào打蚊子的方式颇有微词,但武则天还是迅速调集大军托付武家子弟出发征讨。平叛事小,借平叛为武家子弟聚拢实力,树立军功事大。此时的武则天隐约为身后武家子弟的命运担心了。她希望李家和武家能够和睦相处,同保富贵。
晚年武则天在潜意识中有两个隐约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一,她准确认识到了自己死后武周王朝将被颠覆,李氏皇族将复辟唐朝。第二,她意识到了武家子弟势力的权力基础全在自己身上。自己死后,在群臣中名声不佳的武家子弟失去了权力保障,命运堪忧。最坏的结果是,武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