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第3/4页)  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守夜者”和“看门人”,虚位以待弟弟季札。一旦季札想即位的时候,诸樊就会将王位“物归原主”。没料到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季札的前面,他依然想传位给季札。这一次季札又拒绝了。诸樊兄弟四人,长幼排序是诸樊、余祭、余、季札。诸樊见季札无意继位,也不立太子,规定了王位依照兄弟的次序传递下去,希望最后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札。

    诸樊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传给余。余死后,季札还在壮年,朝野拥戴季札登位。季札还是逃避不肯就位,吴国人选择拥立余的儿子僚为国君。吴人说:“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后立。今卒,其子当代。”因为兄终弟及的次序没办法继续了,僚于是成为吴王。

    诸樊的儿子公子光非常不满,曾经对亲信说:“如果以兄弟为次,那么三叔季子应当立为王;如果以儿子为序,那么我才是继承人,当立为王。”公子光认为按照子承父业的次序,王位应该回到长子这一系,由自己即位。因为吴王僚的实力比公子光强大,并且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民意支持,公子光在僚即位之初不敢轻举妄动,表面上支持吴王僚。暗地里,公子光蓄养谋臣武士,以求推翻吴王僚自立。

    血腥政变的种子就此种下了。

    三

    公子光也好,吴王僚也好,都是一时人杰。

    公子光在八年后讨伐楚国,大败楚师,在居巢扶持了傀儡力量干涉楚国内政;同年又率军北伐,打败陈、蔡两国军队。一年后,公子光又主持伐楚,攻占了居巢、锺离两地。在吴国朝野看来,公子光是一个能臣干吏。但功劳越大,资历越深,公子光的心理就越不平衡,他愈发认为身旁的吴王僚抢夺了自己的宝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子光的心理失衡更加严重。

    吴王僚执政13年,带领吴国稳步迈进了强国之列。吴国是一个迟到的大国。吴国的来历没有定论,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一带,据说发源于梅里一带。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地区领导当地的原住民建立了吴国。周朝建立后,王室派人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人,得知他们建立了吴国后,正式册封吴国为诸侯。这个传说的准确xìng无从考证,很有可能是吴国人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增加血统的高贵而编造的。真实的考古挖掘表明,到春秋中期吴国的社会都不发达,只能算是天下边缘的一个次要小国。吴国到春秋时才开始从中原引入君主制度。尽管吴国与中原诸侯国的jiāo往越来越密切,但很少有诸侯拿正眼去看它。这种状况在晋国实行“联吴制楚”战略后才得到扭转。当中原国家停止了战争,尤其是晋、楚两大国自40多年内没有再发生战争时,外jiāo的中心转移到了东南地区。

    吴王僚并没有让晋国失望。公元前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兴兵进攻楚国控制的淮河流域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平王即命司马越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令尹子瑕带病督军。进军途中,子瑕病亡,越被迫回师鸡父。此时,吴王已移军钟离,2寻找战机。吴国公子光认为,楚国联军同役不同心,主帅又刚死,士气必然不振;代理元帅越不孚众望,难以统驭全军,建议吴军乘机进击,以奇袭取胜。吴王采纳公子光建议,挥军前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越仓促以六国军队为前阵,掩护楚军作战。吴王以左、中、右三军主力预先埋伏,而以不习阵战的三千囚徒为诱兵攻胡、沈、陈军。刚接战,吴国的诱兵就溃退而逃,三小国军队贸然追击。三国军队很快遭到伏击而失败,吴军俘获胡、沈两国的国君和陈国的大夫啮。这时候,吴国又施计策,故意释放了俘虏,让他们逃回联军营地,谣传国君被杀了。吴军在后面乘胜擂鼓呐喊进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