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君主是否需要这样的帮助。君臣关系可能是古代历史上最难处的人际关系了。弄不好就刀光剑影,让人唏嘘不已。
难判对错(2)
我们举两个历史上的例子。乾隆朝的和是个弄权的大贪官,乾隆本人多少也知道和的所作所为。但和做到一点,那就是他弄权是自我约束的,对乾隆的权威是时刻维护的。当时的天下可能没有人比和更照顾到乾隆的情绪,维护乾隆的权力了。乾隆本人始终大权独揽,没有任何受威胁的感觉。所以乾隆对和始终宠爱。诸葛亮可能是古代读书人入仕时效仿的最大的楷模。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是难以否定的权臣,国家事无大小俱决于诸葛亮府上。好在刘禅是个傻子(或者是在装傻),蜀汉君臣才没有bào发权力冲突。在三国实力对比中,蜀汉的力量最薄弱,最经不起权利冲突,因此更需要君臣顾全大局。诸葛亮固然可敬,但切不可成为为臣的学习榜样。如果让乾隆和诸葛亮成为搭档,国家不出现权力冲突才怪。君臣的权力冲突没有对错可言。君臣各有道理,关键是顾全大局,寻找权力的平衡点。而史上相对最和谐的君臣状态当属制度成熟的明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面对君臣关系有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论断。
在某种意义上,晋灵公夷皋和赵盾的权力冲突,也不能用对错来评断。
四
晋景公时,四朝元老赵盾逝世,享年约50多岁。晋国给赵盾谥号宣孟。
晋景公也对赵家的庞大力量忧心忡忡。他成功地利用朝臣矛盾几乎灭亡了赵氏之族。15年后,赵家的遗腹子赵武在赵家残余势力和其他公卿大家的支持下重新让赵家参政执政。我国戏剧史上有两个名剧《闹朝击犬》和《赵氏孤儿》,说的就是赵家势力在晋国的沉浮。人们在感叹赵家传奇经历的同时,很少想到晋国分裂的种子正在这段时期萌芽、成长。以后,异姓大臣的势力在晋国日渐强大。晋厉公为了扭转这个局势,加强公室,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大臣,但他自己却被自危的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杀死。晋国君弱臣强的局面成了不可逆转的定局。晋昭公以后,晋国形成了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国家内政开始因为六卿之间的争权夺利而激烈动dàng。
吴国的季札出使晋国的时候就敏锐意识到“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赵、韩、魏)”的必然结局。春秋后期,六卿采取屠杀公族,细分国君直接控制的土地,进一步削弱公室,“晋益弱,六卿皆大”。六卿之间也展开了残酷的斗争。公元前457年,智、赵、韩、魏四家攻灭并分占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晋出公怒了,公卿大夫竟然背着国君私分土地。他计划联合齐、鲁讨伐四卿。结果四卿反过来进攻晋出公。晋出公兵败,逃往齐国,结果死在了路上。人们不禁感叹:天道真的是变了。赵、韩、魏又联合灭亡了智氏,瓜分土地。晋幽公时期,晋国国君害怕三位大夫的力量,反过来朝拜韩、赵、魏三大夫。公元前403年,周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一个超级大国以解体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晋国就是没有处理好权力悖论而走向解体的反面典型。
握剑在手(1)
春秋时有一位刺客成就了一场政变,而这场政变也成就了这位刺客,让他成为刺客的千古代表和效仿的楷模。这场政变就是吴国公子光发动的推翻吴王僚的政变,这位刺客就是专诸。
一
公元前514年冬天,远在郢都的楚平王的死讯在吴国首都姑苏掀起了轩然大波。
吴国觊觎楚国的国际地位和领土财富已经很久了。无奈从各方面来看,吴国和楚国都类似于小蛇与大象。尽管吴国是一条灵活多变、富有进取精神的小蛇,依然熬不过楚国的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