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大宋朝堂之上。
年幼的皇帝坐在龙椅上,面对着满朝文武大臣,还有点局促不安。
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端坐在他的身后,悄声说着一些安慰的话。
这样的情况大臣们早已经习以为常,是以神色如常,向皇帝报告着近来全国各地的大事。
“启禀陛下,臣有事启奏。”
一大臣从人群中走出,行至中间,跪地说道。
皇帝抬起头看了一眼,道:“范爱卿有何事要奏?”
范祖禹道:“回皇上,江南一带水旱灾害严重,波及两浙路,淮南路,京西北路等地,民不聊生。地方官员联合上书,请朝廷早做应对。”
皇帝道:“确有此事?那诸位爱卿认为,此事该如何应对?”
侍御史贾易出列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浙西灾伤不实,乃地方官员为逃避罪责,蓄意夸大,臣以为应暂缓救援。”
杨畏,安鼎等人亦赞同此点。
范祖禹厉声呵斥道:“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因此惩责,则自今官司必以为戒,将坐视百姓之死而不救矣。”
皇帝道:“范爱卿所言极是。当以生民为本。传令下去,着本路上供二十万石赈灾粮食,即日出发,送往两浙。再者,灾区上供赋税宽减三分之二。”
范祖禹叩拜道:“皇上圣明。”
利州,辞别了掌柜等人,韩浩又托了一家镖局,将这些从巨鲸帮手中夺回的粮食运往江南。
粮车行走极慢,数月之后,才终于来到此次水旱灾害最为严重的杭州。
“路上耽搁这许久时间,希望不要来得太迟。”
不过一路上所见,百姓虽个个面黄肌瘦,却未有见到饿殍遍地的情形,而且民众脸上并没有那种绝望的神色。
“看来朝廷此次行动的确很及时,而且这杭州的大小官员,倒是清明而又有才干啊。”
此时杭州知府正是龙图阁学士,苏轼苏东坡。
“常听爷爷和父亲提起,这苏轼为人刚正,且颇有学识,看来找个机会是要去拜访一下了。不过当务之急是将这些粮食先发放给灾民。虽是杯水车薪,却也聊胜于无了。只是不知朝廷的赈灾粮何时才能送到。”
韩浩思虑良久,才道:“黄镖头,此事恐怕还得麻烦各位了。”
镖局的镖头黄三两是个粗人,却也懂得这道理:“韩兄弟说笑了,什么麻烦不麻烦的,能为这些灾民做点事,我等也甚是开心。”
韩浩拜道:“那在下就先谢过镖头了。”
黄三两赶忙把他扶起来:“韩兄弟就别行这没用的礼数了,告诉老黄,要兄弟我帮什么忙?”
韩浩道:“还请镖头帮在下寻一地方,支起凉棚,我们每日早晚各施粥一次,先帮百姓们撑上一段时日,待朝廷赈灾的粮食到了,你我也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黄三两笑道:“这有什么,韩兄弟放心,交给老黄我吧。”
傍晚时分,黄三两已在城中买下了三间房产,将这些粮食都运了过去,又在房前支起了凉棚,架上几口大锅,煮起香喷喷的米粥来。
“乡亲们,乡亲们,这是我等特意从家里运来的粮食。我家公子说了,自今日起,每日早晚在此处为乡亲们施粥。”
嗓门大的镖师扯着嗓子喊了起来。
那些躺在地上,浑浑噩噩的百姓们,一听有人施粥,可是喜得不得了,一个个立马来了精神,争先恐后的挤了过来。场面一时间乱作一团糟。
黄三两急了,连忙喊道:“大家不要着急,每个人都有。先让老人和孩子吃。”
可这些灾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