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可真当缅怀起来,想去找寻,再续玩你一把,却发现鲜少痕迹,已经不好找到你们了。也是啊,时光荏苒,这人间早已是物是人非,何况是惹人厌恶的你们呢,毕竟农药多了,杂树少了,环境恶化了,你们自然就会消失踪迹吧。这,愈发孤单寂寞的人生呀...
20、逮油子。
油子,是北方地区对“蝈蝈”的俗称。而“蝈蝈”,是一种浑身碧绿,两须细长,叫声如“啯”,体色与蝗虫相近,外形与“灶马”相似,穿梭在草丛间的精灵,食瓜果,也食豆类。因叫声清脆醇美,而被人们作为观赏性昆虫饲养,至今已经数百年历史。
所以农村的孩子们,也自然会受到召唤,而颇为喜欢饲养这种昆虫,以至于每到夏末秋初,在听到这种嘹亮声响时,就寻思着前去捕捉,然后继续与这种生灵发生些趣事。甚至,在野外寻获“蝈蝈”的期间,也会发现“黑豆”(即龙葵)和“香姆榴”(即灯笼果),然后顺势恣意品尝一番。其实,逮蝈蝈,比较简单,寻声定位即可,它的声音在哪,就去哪捉它就行。可难就难在,捉住它后,需要有个地方寄养,要求绿色自然,空气透露,不影响人们观赏。所以心灵手巧的农村老翁们,巧妙想出了用“狗尾草莛(ting)”或茳芏(即香附草)梗,或金银菜茎,来编织玲珑精致的“蝈蝈笼”,以此来解决蝈蝈的住宿问题,以及人们的观赏需求。
于是那时候,能有一间鸣叫着蝈蝈的“草屋”,便是不少农村男孩子的期冀吧。当然,这也包括当年的我。虽然现在的我早已不在饲养,纵然是偶然听闻它的声响,我也装作无物,最多只是驻足倾听它弦音的美妙,慢慢的回味,我已不愿去伤害它了吧。
当然了,除了“蝈蝈”外,农村还有“蟋蟀”、“棺头蟋”以及“油葫芦”,甚至还有居于人家厨房的“灶马”(又名“突灶螽(zhong)”),以及潜藏在屋内的“中华斗蟋”——是种模样微小,叫声却吵闹的“家养型”虫子。而“棺头蟋”的头型最为清奇怪诞,宛如戴了个“警帽”,据民间传说,能威慑其他正在鸣叫的蟋蟀,就像遇到警察后收敛自己行为的小偷一样,所以“棺头蟋”也因此被戏称为“警察蟋”,真是地大物博,无奇不有呀。
(未完待续)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