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游客,整个宇宙星空,就象在以太空站自转同样的频率,象时钟一般转动。所谓阳台,是袭用地球习惯的用词,由厚实的多层透明玻璃舷窗,与宇宙环境隔开。但是对于封闭式的环状太空站生活空间来说,它的形态,确实就象是一个阳台。古典摩天大楼玻璃幕墙后的观光台,不也是用厚实的玻璃与外面呼啸而过的寒风隔开的吗?当环状太空站开始扩建时,第一步总是沿着环径,顺着轴向扩建。这样处理的原因也同样是因为施工成本最低:中轴上转送物资是在失重状态下,因此成本低廉;沿强大中轴再向环径修建各层功能区,作业方便而且安全。最后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筒状交通桥,把两个完工的居住环连续起来,太空站的使用空间就扩大了若干倍。如此反复之下,整个环状太空城最后就形成一个自转周期不变的桶状太空站,有时就象长长的雪茄。
从环状太空站到筒状太空城,扩建的施工总是环的一面进行,以便保持着另一面中作为太空港和商业区的稳定性。所以又被称为背面(工程面)和正面(港区和生活区)。雪茄状的太空城可能会很长,以至于半径最后扩大后的太空城,其背面总是有着凸出来的长长的雪茄状尾巴。那个位置通常又会变成新的,规模更大的太空港。大型飞船可以从(自转已经慢下来的)港轴进入到有空气支撑的城区中轴,接受装卸和检修;小型船只可以在缓慢的旋转轴外加建的固定栈桥上泊岸,就象挂在雪茄尾上的一连串葡萄。栈桥本身通过关节式设计的,被称为“角度电梯”的装置,把人员和货物转移到雪茄长管中的“地铁,tubeay”上。所谓“地铁”同样是袭用了地球故乡的传统,毕竟太空城的“地下”,就是无垠的太空本身。电力驱动的地铁把人员和货物,送往城区正面的生活区或者工业区。
理论上管状的太空城,可以顺着宇宙太空慷慨提供的空间,无限延长,当中国第一座扩展中的太空城“长宫”号向地球游客开放时,令观光游客印象深刻的,除了三百米直径的站体以24秒一圈的转速旋转,令到“阳台”外的星空变得眼花缭乱,(因此出现了抵销转速的“观景台”),就是加农炮筒般长大的站区达到50倍径!而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最长倍径太空城,是德国人的拜尔号太空城,居然达到150倍径!沿着四百米直径的城区,从正面到背面走遍整个拜尔站,需要整整一天的步行时间。但是,当管状的太空城长到一定程度时,运输和仓储以及交通的成本就会渐渐达到边际。拜尔城区本身被迫分成若干个,事实上各自独立的居住区,以减轻中央运输捷运的压力。无论是居民还是工程师,或者是购买了太空城居住区产权的业主,都会慢慢发现,向外垂直扩张半径,增建新的居住层面,此时成了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案。之所以没有及早实现此类方案,一来早期毕竟是轴向沿伸,会来得更为经济实用;二来很多太空城的底层已经出售,业主本身受安全限制,不能自行向太空“地下”扩建;第三是太空城管理者如果要向外环扩建,需要降低内环的重力系数,这需要早期产权居民的同意。而这些居民,常常会出于自身地产保值的原因,投入反对票。德国的拜尔站之所以成为超级加农炮式的长圆筒,原因正是与德国地产文化的习惯有关系。
当站区达成扩建方案后,处理方式通常是,从某些环状施工区,增建若干层,同时把让自转速度慢下来。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在原来(通常是)靠近正面的环区外层,形成了新的外环生活区;而原来的筒状区也不会被全部拆除,(对于保留太空城中的气密安全,是有益的),但是会成为低重力功能区。太空城就开始从长条状,转而重新向变粗的滚筒状转变。越是后期扩建的外环区,半径越大;在它们之间,就形成一系列重力分布不同,代表太空城成长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重力功能街区”。但是除最早的中央原始长筒以外,其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