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怎么样才能让寻山所大片的近海盐碱地生产点什么东西呢!
寻山所能够成为鱼米之乡吗?
农业问题,王进贤现在只能去求助徐光启。
三c
在基础农业上的挫败感,只能从农副业上找回自信了。寻山所山多地少,丘陵连绵。受到羽绒服项目的启示,王进贤开始推动放养野蚕的项目。在胶东的丘陵中,专门有一种野蚕,吃椴木的叶子,吐出的丝较粗,可以制成粗绸。自从了解了这个信息,王进贤就开始留心。这回回到寻山所,王进贤进行了专门的调研。王进贤的本意是想抽出专人进行专门的养殖,最终形成大规模的粗绸工业生产。但是经过调研,王进贤放弃了这个想法。和王进贤在21世纪所想象的不同,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专门化生产在明朝的效率并不高。专门化生产需要抽调专人进行生产,如果刨除人力成本,专门化生产的效益甚至还不如放养。相对而言,放养的人力成本要低很多,春天放,秋天收,之间就任野蚕在林子里自生自灭。虽然效率不高,但是相对效益却不小。因此,放养听起来比较落后,却是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生产方式。夏夜,每当王进贤在林中漫步,听着野蚕吞噬树叶的“沙沙”声,王进贤居然觉得好似天音。
四c
在工业上,王进贤由于屡经挫败,心理预期已经很低了,这样倒是会有一些惊喜出现。王进贤把蒸馏酒项目托付给李文烛。李文烛经过多次实践,又和王进贤进行了多次讨论,王进贤和李文烛达成共识:
1,蒸馏酒的质量在根本上是取决于酿造酒的质量的。
2,多次蒸馏,虽然可以使酒劲更大(酒精浓度高),却无法真正“伏火”,烧酒呈现出燥辣的味道,将酒长时间保存似乎才是“伏火”的最好办法,之后的酒会呈现出醇厚c绵柔的味道。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前期的生产工艺似乎也有不小的影响。
3,高粱所酿的酒,味道最为纯正。
依据这些结论,王进贤和李文烛决定:
1,将酿造酒的过程纳入寻山所制酒过程,以便全面监控。
2,以高粱作为酿酒的主粮。
3,制酒完成后,贮藏“伏火”。
五c
经过一番实验,王进贤发现制出的酒还是有缺陷。首先是酒的味道单一,缺乏醇厚c多层次的酒香,其次是还有一些异味。
王进贤反复琢磨推敲,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历史上的名酒都是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经过酿酒者的反复改进工艺,才有了成熟的方法。自己两眼一抹黑,平日也不参与劳动,想靠拍脑瓜就一下子成功,是不可能的。眼下,有两个办法:一是依靠工人通过劳作,依靠经验不断改进工艺;二是依靠李文烛等人,采取反复试验的方法,不断记录工艺改进对酒的味道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加以总结。前一种办法,简便易行,但是多少有点撞运气的成分;第二种方法则笨的多,浪费也大,但是所积累的经验最终转化为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即使做不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可以做到了解前期工艺对后期产品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和把控c传承。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是一种工业化的方法,可以为今后更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积累经验,开创道路,而这正是王进贤所希望看到的。
经过和李文烛的反复交流,李文烛最终认可了王进贤看法:要建立一套有序的c可传承的c可验证的方法,用实验验证的方法代替个人经验,用数据的积累分析代替个人根据经验的灵光乍现,是更为可靠c更加长远的办法。而这也渐渐成为明真派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一批酒就作为“寻山仙露”的第一批原浆,加入周履靖方子中所列出的中草药,之后进行贮藏,下一步则是要考虑营销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