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5 章(第1/4页)  暗杀1905·第3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司法总长许世英一再力争,拒绝副署,所以他无法宣布该项命令。许世英也在另一份回电中提出折衷方案,此案仍由上海地方检察厅负责,不过由伍廷芳暂署上海地方审判长进行审理。guó mín dǎng方面却不肯接受。

    就在南北双方互不相让之时,此案的关键人物武士英却在六十一团兵营里离奇暴毙。

    六十一团是由陈其美、黄郛等人组建的前沪军第二师第五团整编而来,团长陈其蔚与陈其美私jiāo甚厚,可以说,六十一团是处于陈其美的绝对控制之下。然而在看守如此严密的六十一团兵营里,武士英却在二十四日上午九点多钟突然死亡,事后查悉,他是吞下了火柴头而死。上海地方检察厅原定于二十五日组织第一次预审,谁料到此案最为关键的人物武士英却在预审的前一天暴毙而亡。

    武士英在法租界捕房拘留所关押时没有出问题,移jiāo上海地方检察厅关押时也没有出问题,可jiāo由六十一团兵营关押后却突然死亡,而且不偏不巧,正好死在地方检察厅第一次预审的前一天。虽然六十一团方面给出的结论是武士英吞下火柴头畏罪自杀,但上海不少舆论却怀疑武士英是被人下dú,杀人灭口。

    武士英一死,“刺宋案”就此变得扑朔迷离。

    迷雾重重

    从“刺宋案”发生,到武士英离奇死亡,前后共计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一个月里,一件凶手被缉、证据确凿的并不复杂的刺杀案,却越审越乱,始终没有审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虽然庭审没有得出确切结论,但guó mín dǎng方面却抓住这段时间,通过真假难辨的舆论宣传,将“刺宋案”的幕后主使指向袁世凯。

    袁世凯的确有刺杀宋教仁的动机。

    宋教仁组建guó mín dǎng,主张政党内阁,矛头直指袁世凯,袁世凯自然是知道的。第一次国会选举结束后,选举的结果是guó mín dǎng大获全胜,这对袁世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guó mín dǎng若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将会极大地限制他的总统权力。为了收买宋教仁,袁世凯曾托人赠五十万元给宋教仁,但宋教仁却全数退回。收买不成,继而采用极端的暗杀手段,将政坛劲敌除去,这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

    除了动机,袁世凯被怀疑为“刺宋案”的幕后主使,还有相关的实物证据。

    应桂馨与洪述祖的往来电报从应桂馨的家里被搜出,也在上海电报局找到了底稿。电报上的内容每一条都与刺杀宋教仁有关,而洪述祖则是内务部秘书,是国务总理赵秉钧的人,也即是袁世凯的人。在应桂馨发给洪述祖的电报中,多处出现“乞转呈”“望转呈”等词,显然洪述祖不是此案的幕后主使,在他的背后还有人,而站在洪述祖背后的人,便是赵秉钧和袁世凯。

    既有动机又有证据,上海各界舆论,自然把矛头直指袁世凯。

    不过此案却有诸多显而易见的疑点。

    譬如说,武士英刺杀宋教仁之后,为何不逃之夭夭,反而躲进应桂馨家里?他为何不扔掉行刺用的六响手qiāng,反而一直留在身边,甚至连剩余的三颗子弹都没有取出?应桂馨明知武士英是凶手,为何不将武士英送走,反而将武士英留在自己家里?他与洪述祖的往来电报,是证明他乃幕后凶手的唯一证据,为何不直接销毁,反而一直保留?举报第一条线索的六野旅馆的旅客,为何不向巡警总局或地方检察厅举报线索,反而直接向guó mín dǎng方面举报?他在举报线索之后,为何不去领取各方悬赏的赏金,反而就此消失,没了踪影?

    这些太过明显的疑点,让当时的舆论出现了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猜测,认为“刺宋案”的幕后主使绝非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