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七章 废藩置县(第2/3页)  建文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被明人扶持在汉京成为傀儡。

    如今李芳远为了朝鲜民族在做最后的抗争,而明人竟然利用完李芳干之后,就将其杀害,还栽赃到李芳远身上,这让李芳远哭笑不得,李芳远与之感情深厚,断然不会做这种猪狗不如之事,苍天可鉴,如若李芳远食言,那么愿死在刀剑之下。

    最后李芳远痛斥明国枉为天朝上国,却恃其强大,利欲熏心,攫取西京平壤的大片土地还不满足,还要奴役他整个朝鲜,李芳远在此立誓,绝对不会停止反抗,即使剩他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

    更让朱允炆愤怒的是,李芳远号召所有的大明属国,一起起来反抗明国的暴政,他号召蒙古袭击明国的边关,号召倭国袭击明国的海疆,号召帖木儿汗国进行嘉峪关,号召安南......

    这道祭文很快以檄文的方式传遍朝鲜,仁人志士闻之无不痛哭流涕,山贼草寇无不矢志报国,草头百姓无不义愤填膺,一时间烽烟四起,乱军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当张紞的这封奏折送到朱允炆手里时,朱允炆真的怒了,他觉得自己还算一个好人,虽然想谋夺朝鲜,但是也没有李芳远说的那么卑劣啊,自己还是想给朝鲜百姓带来好的生活的啊,虽然李芳远必死无疑,但对于李芳干,朱允炆本打算等朝鲜稳定下来,让其上书献土,然后封其个公爵,世袭罔替,也可以成就一番佳话。

    可是这一切,都让李芳远给毁了,如今大明骑虎难下。

    让李芳果继位已经不可行,在如今的形势下,不太可能有人冒朝鲜之大不韪与明军合作,即使是李芳果也不敢这么做。

    就在朱允炆焦头烂额的时候,平安的奏折到了,朱允炆看了之后,感觉心头的大石去掉了大半,根据他有限的历史知识,觉得帖木儿应该是死了,历史上他死在东征的路上,现在因为朱允炆的提前准备,他死在准备东征的过程中,似乎也合情合理。

    如此一来,朱允炆心里慢慢有了一个决定。

    ......

    傅安的身份很快被确定为真实,之前鸿胪寺的同僚和兵部的同僚都证实了其身份。

    按照另一个时空的记忆,朱允炆的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

    傅安出使十年,不仅忠贞不屈,还在帖木儿汗国游览过,足迹遍及后世的伊朗、阿富汗等地,时间长达六年,与汉时张骞交相映辉,是西域的一个活地图,只可惜其手稿被毁掉了,这是不能拟补的遗憾,不过傅安表示,可以回忆起一部分,朱允炆立刻命令傅安口述,翰林院负责整理,参考使团其他人员的回忆,再加上其他资料,力求详实。

    为表彰傅安的功劳和气节,朱允炆敕封其为威远伯,褒奖其不堕大明声威之功。

    对于朝鲜,朱允炆也下定了决心。

    如今朝鲜的乱象,其实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结果,想要以平滑的方式得到朝鲜,已经不可能,因为别人不会跟着你的脚步走,李芳远就给朱允炆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如今朱允炆基本可以确定,是李芳远杀的李芳干。只可惜军国大事不是破案,即使找出证据,也没有意义,不过朱允炆并不气馁,既然此路不通,那么就只有最后一条路了。

    建文七年四月十二日,大明建文帝朱允炆发布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李氏本高丽小将,蒙王氏信用,借元末大乱,攫取兵权,却不思报效,囚禁主上,杀戮忠臣,朝鲜百姓无不切齿痛恨!”

    “太祖高皇帝虽闻之不臣,却仍望其改过自新,故赐‘权知国事’,欲其自我醒悟,不累兵戈。”

    “然李芳远残暴更胜其父,借李成桂病重之时,发动政变,杀死幼弟李芳硕,囚禁李成桂,立李芳果为傀儡;后趁夜围攻李芳干府邸,并纵火焚烧,大火三日不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