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一章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第1/3页)  建文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建文六年六月三日,乾清宫,东暖阁。

    为应对四面八方的攻势,朱允炆召回平安、李景隆、盛庸、郭英等人举行了御前军事会议,参与会议的有兵部、五军都督府、户部、礼部、文渊阁和军机处的人员。

    窗外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殿内内却气氛紧张,众人神色严峻的听着军机处首席大臣王度的叙述:

    “根据情报司的情报,此次行动是朝鲜权知国事李芳远挑起的,在建文四年,其使者就分赴倭国和蒙古,挑动倭国的足利义满和蒙古的额勒伯克,意图联手进攻我大明。”

    “朝鲜这两年穷兵黩武,搜刮民财,军队已达二十余万,远远超过了朝鲜的国力,这显然是要打仗的,从朝鲜的规模和地势来说,一定是要和大明作战。”

    “皇上,我朝目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倭寇猖獗于琉球、澎湖和福建,倭国水师陈兵于对马海峡;朝鲜陆师和水师分别布防于平壤附近和济州岛旁;女真人集结于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附近,与蒙古人联合,指日之内就会南下。”

    “蒙古骑兵游弋于开平、大宁、宣府、大同、绥远附近,有南侵意图。”

    “西部强国帖木儿聚集十万重兵东进,欲图突破嘉峪关,进攻甘陕。”

    “安南已经来使,意图重定界柱,并增兵边境,有进犯企图。”

    “西南的土司、宣慰司也有蠢蠢欲动之势,西平侯沐晟曾经六百里加急禀告京师,这些土司、宣慰司,似乎打算借着我朝大战,无力顾及的时机扩大领地。”

    “所以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里,我朝四面都会面临战争威胁,东面的朝鲜、倭国,北方的蒙古,西部的帖木儿,西南的土司,南方的安南都有可能向我朝进攻。”

    王度说完后,向朱允炆施礼后,退了下去。

    坐在御座之上,朱允炆将群臣的表情一览无余,发现武将中神情振奋者有之、神情凝重者有之;而文臣中大多表情严肃,欲言又止。看到这些,朱允炆笑了:“大家这是怎么了?不过是一群跳梁小丑而已。朕召集大家过来,就是为了商议对策的,刚才王卿家介绍的情况大家已经听到了,现在大家议一议,朝廷该如何应对?”

    群臣略微有些骚动,甚至还有人扫视了一下身旁人的脸色,似乎在寻找盟友。

    户部侍郎夏元吉犹豫了一下,然后站了出来,施礼道:“皇上,臣想问一下王大人。”

    “刚才介绍情况时,王大人说是朝鲜的李芳远策划的?可有证据?”

    “这个,”王度犹豫了一下,看了看朱允炆,待看到朱允炆的示意后,才道:“夏大人,此事证据确凿,因为李芳远的四哥李芳干目前就在平壤,他虽然争权失败,但是在朝鲜国内还是有一些实力的;另外李芳远的所作所为,朝鲜国内并不是完全赞同,所以情报司有他们的消息渠道。”m22ff.

    “如此蒙古则孤掌难鸣,不难对付,至于安南和西南的宣慰司,只要派使者劝慰,则自然平息,不足为虑。”

    “所以,”夏元吉跪地,拱手沉声道:“陛下,只要放弃乐浪,则不费一兵一卒,即可边陲俯首,关河宁定!若臣之策不能奏效,陛下可以诛臣满门,高悬于城门之上,以为妄言者戒,臣绝无怨言。”言毕,夏元吉行了三拜九叩大礼,然后伏地不起。

    殿中一片寂静。

    良久,朱允炆干笑道:“诸位爱卿,对于夏侍郎刚才所说,大家有什么意见?”

    大家左右看看,户部尚书郁新首先走了出来,跪倒在地:“陛下,臣赞同夏侍郎的意见。”

    “臣也赞同夏侍郎的意见,臣愿意出使倭国,劝其召回倭寇,如此我东南海疆可安!”这是礼部侍郎郑沂的声音。

    “臣附议!”

    “臣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