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九章 刘璟(第1/2页)  建文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唐河鏖战发生的同时,朱允炆在召见诚意伯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刘璟本为谷王府长史,冯胜入野狐岭,山后诸卫俱降,冯胜耀兵于宣府城下,谷王惧而南奔京师,刘璟苦劝不从,只好一同入京。入京后,朱允炆接见了谷王,安慰之后将其留在了京师。刘璟今年四十五岁,喜谈兵,其军略得到过朱元璋的赞许:“真伯温儿也。”,他入京后,才知道北方形势大变,而且目不暇接,冯胜、周王被燕王吞并,接着耿炳文身死,平安、盛庸分统其兵,分东西两路。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刘璟上书,献平叛十策,朱允炆看了一下,觉得不错,决定召见他。

    朱允炆召见刘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其父亲刘伯温很好奇,刘伯温在后世是个传奇人物,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之说,和诸葛亮一样,刘伯温据说也精通奇门遁甲、天文术数,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当听到朱允炆如此评价其父时,刘璟却笑着反驳道:“皇上,此皆坊间传闻,不足为信。臣八世祖延庆公仕北宋,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殁于靖康之难,七祖光世公虽为南宋中兴四将,然南宋苟安,最终被罢兵权,其后皆以诗书传家,逮家父,中故元进士,虽有济民之心,然得罪权贵而不得不归隐乡里,幸遇先帝,而遂平生之志。”

    “家父之志,正如先贤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家父主张以民意为先,以法治国,法律可以宽松,但执法必须严格,不能给犯法之人以侥幸之心。”

    “先父虽以军略闻名,但并不以此为能,家兄就是以文行著称,可惜死于胡党之手。至于下臣,先父因材施教,只求利国利民,不负平生所学而已。”

    “......”

    看着刘璟侃侃而谈的样子,朱允炆心中非常欢喜,他发现刘璟对他并不畏惧,这是很久以来没有找到的感觉了,即使是王度、解缙等人,见到他也是小心翼翼,更不用说屡受打击的黄子澄、齐泰等人了。

    不过朱允炆也有些遗憾,如果刘伯温真的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就好了,那么他一定会告诉自己的儿子,那么自己做事情就能更有把握了。不过转念一想,却哑然失笑,如果是那样,自己还这么拼命做什么?等着朱棣打进京城,然后顺天逊位,岂不简单?oqugeco m

    朱允炆摇了摇头,发现刘璟其实什么都没说,其观点虽然犀利,但结论却毫无新意。他想了一想,道:“仲璟,那么如何安排宗室为好?”

    “臣很赞同皇上对代王的处置,这样既全了皇家的亲情,又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呵呵,”朱允炆苦笑道:“可是,仲璟,代王迁封是有特殊原因的,其他藩王未必愿意如此,就比如朕的弟弟吴王就不愿意去台湾,还找了母后哭诉,朕只得作罢。”

    刘璟起身,跪地,正色道:“皇上仁慈宽厚,实乃大明百姓之福,但孔子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宗室虽然亲贵,但也是皇上的臣民,皇上应该当机立断,切不可因亲情所惑,为后世留下隐患。”

    “如今开国文臣、武将均已不存,朝廷的政策失去了延续,昔日先父创建卫所制,但先父也言,那只是一时之法,需要后世仁君贤臣改之。但如今朝廷重臣均没有经历风雨,不是因循守旧,就是轻言变法,臣甚为皇上忧之。”

    “皇上乃大有为之君,文臣、武将更需细细挑选,慎重培养,否则臣敢断言,大明将很快失去开国的血性,变得因循守旧。”

    朱允炆真的被镇住了,他发现这个刘璟真是什么都敢说啊,不过他说的都在后世得到了证明,这充分说明他是个人才。大明的制度设计要求皇帝是个强人,这一点恰恰是无法保证的。

    想到这里,朱允炆扶起跪在地上的刘璟,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