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呜呼了!
还有一点就是印慈沉醉于佛经禅宗,虽读经论禅很厉害,但知行合一的甚少,了解民间疾苦不够多,他也从来没有主动出寺庙救济和布道施舍过百姓等。
这两大弊处,就是释德大法师想出来对付印慈的办法。
既然挑战者是释德大法师,释德大法师又是善于攻击型的,就主动发难了:“佛法重在当机,并无高下可说;法法皆可入道,门门都是般若。方法不同,归元无二。佛法总括,不外乎律、教、禅、密、净五宗。这五宗作何解释?”
印慈大师道了一声阿弥陀佛,缓缓开口道:“所谓律为佛身,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即佛语,乃依教修观耳,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此指见自性天真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密以“陀罗尼”总持身口意三业而与佛陀不思议境界直下相应,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佛也)。禅是佛心,净为诸宗之归。”
释德追问道:“话虽如此,要深得佛法心要,就要‘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非相,直指人心’,这莫过於禅宗了。请印慈大师用禅宗的理解实例表述一番?”
印慈回应道:“法无高下,当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灵。佛陀示现人间,入世度生,为救疗众生疾苦而开示佛法真理,教导种种妙法良药。”
“佛法讲当机,要根据人、社会、时代环境的情况等,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因时制宜!药要救人,在乎是否对症、能否有效治病,而不在乎其它。这就是实相,而非非相,直指要害,就是本心,本心即人心,这便是禅宗。”
这释德也好,还是印慈也好,都是佛法高僧,好几十把刷子呢,这才刚刚是开胃菜,后面争论的那才是高深莫测的境界呢。
释德: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
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
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印慈:「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既然知道了,要如何才能做到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
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
论述到这里,众行僧和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