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日月明空,弘治暗争四十四(第3/6页)  大唐三帝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是李治,不是别人,他是李治。

    所以很快地,他便压住了这样的怒火,平静了一下之后,才开口道:

    “先帝临终前,曾数般追悔辽东之役劳民伤财,更着令朕登基之初,便当立罢辽东之功。何故此时禇相还要再提什么平高句丽之乱,安先帝之灵?”

    禇遂良见状,却进一步言道:

    “主上英明,然先帝在位时,多曾言道,今天下大定,唯此一隅不平,边民不安……”

    “何谓边民不安?”

    李治再扬眉,轻声打断禇遂良之言,续道:

    “我大唐军师雄壮,今时又有刘仁轨等诸将恪守国陲,护佑边土,禇相人未至,马未及,怎么就知道边民不安?”

    禇遂良一怔,却是张口不可言——

    李治所言,却是属实。至少自从上月中时李治下令,应新罗王金春秋之告,乃遣大军相助新罗,抵百济,拒高句丽,更抗倭国侵之后,这些日子,之前所传的所谓边民不安之疏,已渐无复见于玉案之上。莫说是玉案之上,便是中书省门下,也不见此等民情奏疏来报了。

    “可是主上,高句丽不灭,终久成其患……”

    禇遂良讷讷道。

    李治扬眉反问:

    “成患?何人之患?我大唐之患?若果如此,那朕当然是容不得一个区区的盖苏文,在朕华盖之后,翻腾不安。

    可眼下军情如何,禇相不知么?”

    禇遂良张口,却实在无言。

    因为李治所说的,却无一不是在理。

    眼下的高句丽与百济新罗酣战之时,论起来却实是他们邻国之间相争。大唐于理于义,都不当插手也不能插手。

    所以之前无论高句丽如何狂嚣,甚至口出污言,直称大唐新主无用,李治都没有理会。

    因为他明白,天下人也明白,真正的有用与否,却不是在嘴皮子上磨一磨,说一说的。所以他没有理会。

    直到后来,盖苏文联合百济,欲灭与唐交好的新罗之时,李治也没有立时便要出战。

    不止是他,就是长孙无忌也不赞成。

    何故?两国相争,第三国无论如何与其中的任何一方如何交好,若无友国之请,擅自出手,便是不义,便是心怀叵测。

    是故李治没有出手,直到新罗新主金春秋前后三派近侍,流星飞马千里奔驰入长安,不过一个时辰之间,便是先后三人一身血衣入金殿,跪奉金春秋加玺国书求援时,早已准备好了的李治,才立时着令早已准备好的大军出征。

    为何?

    因为李治登基之时,便已然牢牢放在自己心里,连媚娘也不曾与之言及的一句话:

    他只要天下太平,百姓富安。

    是的……

    从一开始,从他立储的那一刻始起,他所求者便非军功无边,亦非天下之土尽归大唐,更非功耀千秋,名流万古。

    他求的不过是当世之人安,当时之人安,当事之人安。

    所以,他不愿轻易出兵。

    所以他也从不曾似他的父亲一般,但有在大唐边境之上不安不定的小国边邦,便要一一雄师相征,务求天下太平。

    李治是李治,李世民,是李世民。

    李治所求的天下太平,却与李世民万不相同。

    他所求的天下太平,是各得其所,各有其居。

    所以,他不在乎高句丽与新罗、百济三国之主,哪一个能够一统三国,得一世之主;也懒得去关心这位即将一统三国的新主,是不是彻底忠诚于他大唐,忠诚于他李治;甚至也不屑去担心倭国遣军入其境,相助高句丽的龌龊心思……

    于他而言,这些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大唐今日之雄已然给了他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