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应当是让王祯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最能发挥他才华的地方、即农业上来的时候了。而且还不应让他局限于一县、一郡,理当给他更大的舞台,让他的做法能推行到各地。这对大宋战乱之后的农业生产恢复将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为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时代,所谓的战乱之后恢复经济,首当其冲就是农业;何况它关乎天下人的吃饭问题。
虽然按历朝历代传统的做法,战乱之后的休养生息,总体方针应该是轻徭薄赋、无为而治。可在某人看来,朝廷在此期间还是应当有所而为的。这个“为”,就是可以对百姓的农业生产进行一些指导或引导。
事实上,恰恰是出于年龄、资历等方面的考虑,也是为了照顾行朝众人可能的感受,所以他才在王祯农部尚书一职的前面,加了个“权”字,同时又给了王祯农事院的选择。
只不过他的这个行为还是把王祯给打懵了。因为王祯怎么也没想到,仅仅是数年之间,自己就从一个没有任何名气、毫不起眼的被俘官员又成为县令,然后直接成为朝廷的尚书重臣;虽然这个尚书的前面还有个“权”字。其中的际遇实在是令人有点匪夷所思。
但某人却根本不管他的感受如何,仍接着说道:
“农为天下之本的道理,其实许多人都知道。然而真正能致力于其中者,却始终寥寥。在这点上,王爱卿你实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王祯露出些许尴尬之色。
“陛下谬赞了,臣也仅是在尽为官之责。”
某人摆了摆手。
“致力于农事,其实是一件苦差事。选育良种,田间耕种,兴建水利便于灌溉,改进农具,等等,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均需脚踏实地,并不易为之。可这些对于天下的民生,说善莫大焉,却毫不为过。昔日神农氏,至今仍受世人之追思、敬仰,即为明证。”
“陛下圣明,所言极是。”王祯躬身回道。
由于后世资讯的缘故,到了这个时代,某人的确在许多事情上都不能说一点不了解,而且还能像模像样地来那么几句。但也就仅限于此,再多、再深一些,只怕就要当场露馅了。
不过他的话却让王祯颇有知音之感,因为王祯立志所做之事,本就是这个时代少有人看上眼的,所以这就让他在感觉上多少显得有点孤独。
但王祯虽然脑袋有点懵,却还不至于不清楚,虽然有某人对自己的青睐,可是以自己的年龄、资历、以及过去的身份,在朝堂上却很难服众。
于是在愣了好一会后,他就说出了一番并非完全是自谦之辞:
“陛下的抬爱,臣感激不尽。但陛下也知,农事不同于其它,不入田间,则不知耕作之事。以臣的见识、能力,还当不得如此重任。故臣以为,现在仍需要多历练。至于将来,如能蒙陛下恩准,臣愿意去农事院。”
相对来说,王祯真得是更愿意去农事院。因为不提什么“院长”,仅仅是成为朝廷太学里的一个教授或教习,于这个时代,在世人的眼中都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反之,以他的情况和一帮行朝的元老重臣在朝堂上同列,想想都有点令他压抑。
可某人却不愿意放过他,自顾自地继续加码:
“王爱卿,朕此次前来,一路上也大致了解了一些你在这里的为政之道,但你知道其中的不足在哪里吗?”
王祯顿时再度一怔。
“臣还请陛下训示。”
某人露出了一个笑容:“格局太小了,它们不应局限于一地,理应推及天下,惠及所有的百姓。而这,才是一个志士应当所为,所以朕更希望你去任这个农部尚书。至于农事院,朕可以允诺,在农部走上正轨后,如果你不想再任尚书,仍可以去那里。”
随即他又拿出了数页文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