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中曾亲自见了这两人,他也不愧为老江湖,很快就从这些人的语调、语音中察觉出,他们基本上就是过去大宋沿海之人,否则也不可能行船跑那么远。
只不过当他把这件事上陈后没多久,某人就把他召进宫里,和陆秀夫一起商议了此事,并定下相关之事的原则。
“既然流求现为我华夏之民所居,其理应从此为我大宋之地。故流求不应视之为朝廷的海外藩属,而应将其等同于如今的东宁,即朝廷在海外的拓土。”
“礼部可以谕示来人,只要流求自认大宋之民,作为对他们在海外拓土的表彰,朝廷不仅不会向他们征税,并且还可以帮他们在当地开府、设县,并授予他们选出的首领为流求节度、县令等相应官职,朝廷赐予相应的官服和印信。”
……
东对流求的重视,其实主要是因为东边的那个岛国,因为原本的历史上从元末、明初开始,所谓的倭寇就已经在袭扰东南沿海地区。而流求因靠近日本,更容易了解他们的动向。所以,流求不仅曾向明廷示警,而且还侧击过倭寇,抢回一些被倭寇掠夺的沿海人口并归还给明朝。
由此已经可以看出,拥有流求,对遏制那个岛国扩张的野心,是非常重要的。
东其实很明白,用不了很长时间,流求就会处于哪个岛国的威胁之下。他更认为,明代因受元朝征日失败的影响,始终没有主动出击,这是非常失算的一招。如果当初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流求和明王朝关系紧密这个条件,以流求为基地出击那个岛国,东南地区的倭患绝对不至于猖獗到那个程度。
因此他首先确立大宋对流求的所有权,其次提供农具推进它的开发,使之与大宋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在原先的历史上,尽管流求和大明的关系不同一般,但在所谓的朝贡制度下,双方经济上的联系其实非常弱。
至少在东看来,于这个时代,使流求成为大宋的海外粮食产地,就并不是多难的一件事。
此外,这时候的流求刚开发,还没有形成什么三国,所以东决定,现在就将哪里的治理框架定下来,免得以后再出现内耗。
说实话,假如对方不接受“流求是大宋之地”这个最重要的前提,某人并不介意直接派水师将它占领。
对于某人的野心,陈宜中是很明白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事一旦成功,“开疆拓土”的功劳就全算到礼部的头上了。所以陈宜中在和流求来人商议时,也鼓起如簧之舌,极尽诱惑之事。
事实上,流求的所谓贡使前来朝贡,除了对故土的某种感情,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求得某种依靠和治权的确认。毕竟流求与倭国离得很近,存在现实的威胁。而且节度使的官衔对这时候的他们来说,已经很大了。
不过他们也提出了另外三个要求(注):
一、请朝廷派出使节到流求授印。
二、允许官宦子女到朝廷太学里学习。
三、请朝廷多赐予一些铁器。
陈宜中所说的未决之事,就是这三点。
派使节到流求,并不是没有一点风险,万一对方翻脸,使臣的性命顿时堪忧。
此外,让他们的子弟、甚至是女子来太学读书原本倒也没有什么。但现在学子入太学都要经过考试,流求子弟不试而入,这就在天下人面前有点说不过去。
至于铁器,此时正处于朝廷严禁外流出之列,这就要某人来开金口了。
陈宜中其实很明白,流求的使节之所以请求朝廷派出使臣授印,也是为了镇服当地之人,省得有人提出疑义。如果礼部因有风险就不派人前往,在朝廷的众人面前就真的太示弱了,难免以后会被人诟病。
所以当他讲完之后,仍然说道:“礼部可以派出使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