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的广南西路。
(大宋还是太富裕了,即便在这时代已经算是蛮荒之地的广西,仍然让别人眼红。)
而朝廷因为路途遥远和蛮荒,也不愿为某些“小事”就出兵;拒绝朝贡又觉得不妥,其它有力的反制措施还拿不出来,结果整个事情就弄成了一种既令人厌烦、又甩不掉的尴尬局面。
所以,这里面的问题首先就是,历来朝廷付出的有很多,得到的却很少。否则历朝历代何至于“贡使不绝”。
其次则是,它并没有切实地明确双方之间的关系。
称臣纳贡就算是你的了?你可以这样认为,但别人并不见得认同。
若是在后世,这件事其实非常简单:你要么属于我的领土范围,要么就是其它国家,哪里还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
东并不反对和周边地区、乃至更遥远的地方进行交往,甚至在他的观点中,文化、经济上的交往同样是一个社会进步所必须,但他希望这些交往建立在更规范的基础上。
说白了,这家伙也不过就是打算借鉴后世国与国之间的做法,使得大宋和周边地区的关系更明确而已。
只不过在他原先的计划中,这件事理当是在天下平定之后再进行。但安南入寇一事既迫使他提前端出了自己的想法,也给了他一个尝试的机会。
东其实对安南的有些事情还是了解一点的。当年忽必烈攻下大理之后,就领军北返,留下了兀良合台镇守。是兀良合台之后攻打了安南,让安南不得不向蒙古人臣服,并接受了所谓的达鲁花赤坐镇当地监督。
忽必烈上位后更进一步,要求安南编户籍、出兵役、交赋税,这一系列的做法,最终导致双方在至元二十一年因占城一事爆发激烈的冲突。历史上元初的南方重臣唆都和李恒,都是在这一役中战死。
忽必烈得知元军失利后大怒,为此放弃了第三次征日行动,在至元二十五年再次发兵征讨安南。可元军和先前一样,因气候、水土等因素,先胜后败。
随后,安南虽然仍向元朝称臣、纳贡,实际上愈加独立行事。
在这个时空中,由于东的到来,这两次冲突已经不会再发生。但安南当初仍处于蒙古人高压下的这个事实,并没有改变。
景炎十二年行朝驻跸广州后,安南就已经私下里派人来过。等到了景炎十四年,宋军拿下云南后,北元在西南地区的统治瓦解,自此安南算是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于是,他们紧接着就前来进行了所谓的“朝贡”。
可这个“朝贡”来得如此之快,至少在兵部的许多人眼里,多少也有探听的意思。宋军摧枯拉朽般地击败元军,夺取云南,这也由不得他们不产生疑惧。
但说实话,东原本一点没有要和安南“翻脸”的意思。因为很明显,这时候大宋的主要敌人是北元;甚至在对付蒙古人一事上,双方还有着共同的利益。
而且他所知道的、曾经的历史上的另一个事实是,由于距离更近,厓山战后,还是有部分幸存的宋人逃到了安南,并留在了那里。
所以,他绝对没有打算节外生枝。
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无论是在广南西路、还是云南,宋军都没有到驻扎到所谓的安南边界上。
只不过连他也没有想到,别人“翻脸”会翻得那么快。
*********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这有点难以令人置信,但历史的事实就是:无论是宋、明两朝,还是元代的中后期,广西的凭祥及周边地区,都经常遭到安南的侵掠,因为那里是广西各部族的重要居住地之一。所以后来明代整修了那里的关隘,设立了著名的镇南关。
钦州由于海路很近,又有点偏荒,整个宋代在哪里的守卫力量始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