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别人称了宝行,我大元就不妨命名为钞行吧。”
安童和叶李均诺诺告退。
但是,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忽必烈的眼神之中已没有了淡然,而是隐隐有着火焰在燃烧。
至元二十六年的忽必烈的确在“忍”,因为他知道,他必须要“忍”到伯颜收拾了海都之后,才可以“不忍”。眼下的任何“不忍”,都是“小不忍则乱大谋”。而且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在“忍”了。所以,面对赵昰小儿在西南和两淮的动作,他均隐忍不发。
有人问了,宋军攻入云南,老忽难道真的能视而不见?这可是他亲手打下来的地盘。
可恰恰就是这个“亲手”,愈发让老忽“忍”了下来。这是由于,历史上的攻云南,蒙古帝国的军力损失很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都得不偿失。
就像我们前面曾提到过,董文炳随他攻大理,还没有打仗,一路上人马就已死伤殆尽。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当时他们走的是藏边,对当时的人来讲,环境过于恶劣。另一个就是在抵达云南之后,蒙古兵远不能够适应当地“蛮荒”的气候。
也正因为此,拿下大理之后没多久,忽必烈即率军北返。否则,开庆之役中,何至于兀良合台仅仅领三千骑兵东下?
并且在此以后,北元在云南的军力始终不能形成对宋帝国的压力,甚至连抄川中宋军的后路都做不到。
在有海都这个威胁存在的情况下,忽必烈是不可能将他的军力浪费到云南的。说白点,他已没有这样的本钱。
相反,对他来说,更迫切的事情仍是在财政上。
因为宋军拿下江南,它意味着北元朝廷的税赋损失了一半以上,历史上桑哥的改制成效更大打折扣。换句话说也就是:北元财政状况总体趋势上一直在恶化。
老忽是不会放过南方那个大敌的,时至今日,他早已深切地体会到,这个大敌与他过去所遇到的任何对手都不同,也更危险。
可既然他想动手,就必须现在着手解决经济上的问题,筹集军费粮草。
而在找不到更好办法的情况下,他就只能“偷师”了。话说回来,别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甚至在私下里,或许他都会还有一丝懊悔,为何不早一点多了解对方?
但是,除了这些,忽必烈的内心里实还有着某种不为外人所知的迫切,他的这个迫切,也许别人不知道,可某人绝对是知道的。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