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六章 战时体制(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以见到蛛丝马迹。

    东不可能等老忽腾出手来对付自己时,再来应对。所以,固然行朝此时完全应该先彻底控制江南地区,恢复国力,并大力推行朝廷新的举措,可他仍然在刚刚夺取荆湖南路,就开始策划西进之举。

    东对宋瑞认真地说道:“文相,朕想将收复云、贵、川,乃至于其后督军于川中的重任,全委托与您。”

    文天祥躬身一礼:“臣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瑞一直在期待着陛下的这句话。

    古人有云:“闻弦歌而知雅意。”以他的聪明,陛下的“雅意”他是不难“知”的。

    宋瑞和陆秀夫一样,内心里也有点热,但他对此事想的只会比陆秀夫多,不会少。因为任何人都知道,坐镇川中的大臣,他必然会有大权。这么敏感的问题,他就必须让陛下来开口。

    东赶紧摆了摆手:“文相不必如此。”

    天地良心,兄弟我可不想让您这个帅哥死,相反,咱还要让您建立不世之奇功。

    “朕认为,时至今日,诸葛孔明之遗策,自当有所改变。”

    陆秀夫和文天祥的脸上,始终保持着慎重之色。

    当他们在兵部听完参谋院的见解之后,陛下只是简单地要求参谋院再细致地进行谋划,随后就与他们二人再度入宫。他们很明白,陛下是要和他们就帝国的未来进行密商,因为在夺得了荆湖南路之后,帝国又到了一个发展的节点。

    他们实际上也不是不清楚,时代的不同,孔明遗策实施的条件现在也已变化。现在帝国的重心不在西南,朝廷显然不可能入川,只会留在江南,西南之地只能以朝廷重臣镇守。

    而帝国南渡之后的经历还表明,蜀地并没有起到孔明之策所提到的作用。那么,这个野心勃勃的帝国君主又会采用何等举措来扭转此种情况呢?

    陆秀夫和文天祥现在早已明白,他们的陛下心思之深,是很令人难以琢磨的。这个人做什么事都喜欢“藏一手”,甚至还“藏”好几手,他们自然在陛下面前十分的谨慎。

    东内心里的谋划确实很大,他即将实施的做法,主要借鉴的还是后世。如果从总体来分,也就是“军事”和“民政”两个方面。

    在军事层面,帝国将以部分水师主力沿江而上,协助步军入川,前方统兵大将更将被他授予前所未有的大权。

    这是必须的。时代的交通、通讯条件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如果不授予这种大权,什么事还要来回商议再决定,黄花菜早凉了。

    权重,又远在川中,人就要可靠。很显然,此人必须要令朝廷众人和他自己都信得过,另外,他还要有大局观,能与下游的荆湖战区形成协调,且更能服众。这样来看,文天祥实在是朝廷不二之人选。

    他还要借此机会,正式开始实施他的都督府大计。也就是在云贵和四川分别设立两个都督府,它们全都由宋瑞来统辖,以求军事上能相互得到支援。

    当然,必要之时,广南都督府之兵也同样可以给云贵以支持。至于他计划中的另一个都督府,则是他早已提出的荆湖都督府。

    他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这种布局,为帝国建立新的相互支持的军力分布体系。

    但是,这种做法必然会使军中的权力加重,以宋代的社会氛围和政治特色,它肯定要引起朝臣们的争议、甚至是反对。陆秀夫过去态度,早就说明了这点。

    当他再度端上述“大计”,他“认死理”的好老师又瞪住了他,也就是当着宋瑞的面,没有当场给他难看。

    东现在当然是越来越上道,他立刻慎重地说道:“老师,文相,西南边陲,路途遥远,而军情如火,军中必要的临机决断之权,这道理您们都清楚。”

    宋瑞还是没多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