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七章 闲话(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激化和民生的困苦。

    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以及南宋时期多次提出的“经界法”,都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但从王安石开始,谁办这件事,谁都没有好结果。高宗年间的户部侍郎李椿年,也操作了这件事,其结局却是罢官。可以说,每一次到最后,总是朝廷一纸诏令,“扰民太甚”,全都不了了之。

    现在又来了个胆子更大的人,而且就是帝国的君主,他真的能将此事彻底进行下去?宋瑞看了看身边的帝国陛下,眼神有点恍惚。

    但就如同陆秀夫所见,宋瑞同样知道,如果要采用这个举措,眼下确实是最好的时机。因为朝中的大臣在听了小鬼头的话,“朕会给你们更多、更好的土地”之后,至今没有分得丁点田土。那么,这件事就暂时牵涉不到他们,故此,做事的阻力也就要稍小一些。

    当然,宋瑞也很清楚,朝中的阁僚们对此事心里不会没有数。这个举措能否在朝堂上顺利通过,仍属未知,毕竟它牵涉的太大了。

    可眼下这个贼胆包天的陛下,神情却是满不在乎。先帝理宗都不敢做的事,他真的就有把握拿下?

    宋瑞还担心的另一件事就是陆秀夫这个人。作为朝廷的首席大臣,无疑此事将会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上,一个不好,真的有可能身败名裂。

    但另一方面,他又很怀疑,这是否是陆秀夫授意的。因为在民政上,宋瑞还是非常敬佩陆君实能力的。

    他很想询问陛下,将如何实施这个举措,但陛下已说过的“您不必牵涉其中”,使得他话到了嘴边,却改了口。这句话里面的某种暗示,他是绝对明白的。

    宋瑞问到:“陛下,臣有疑问,不知这个两成的税赋从何而来?”

    东转头看了看他,笑着说道:“这个定额,是朕估的。”

    宋瑞恶汗。

    好么,胆大之人就是胆大。反正你也经常来个“朕觉得”、“朕以为”。估计这次,你也不过就是来个“估了再说”。

    陛下他接着说道:“这个田赋,其实朕本属意一成五。”

    百分之十五的农业税,就是共和国在没有取消前,曾经的做法。只是时代不同,兄弟我根本还吃不准。

    “但朕觉得,一成一或一成二,甚至一成,可能更为恰当。”

    宋瑞非常奇怪:“陛下何以有此言?”

    东的眼中出现了戏谑之意:“这是孟子告诉朕的。”

    宋瑞一楞,随即恍然大悟。

    因为在孟子描述的井田制中,私人所承担的公田劳动,它就占到了九分之一。如果以此观之,可不就是劳动中的百分之十一归于朝廷。

    他刚对陛下的“举一反三”心底里冒出“狡诈”两个字,就又听陛下言道:“文相以为,朝廷若是将其中的半成,留于各郡如何?”

    宋瑞的脑子立刻就又飞快地转了起来。

    因为宋代在财政上,也存在中央和地方的分税体制。它继承的是唐代后期的做法,历史上又称为“三分制”。即:在财政上,朝廷税收分上供、留使(节度使)、留州的三个部分。这是由于安史之乱后,唐代原有高度集中的国家财政体制,因各地节度使的存在,被迫分流。

    宋代保留了这个做法,但它的这个“使”,实际上是“转运使”或“发运使”,他们都隶属于朝廷三司。而且“留使、留州”的部分,必须保存在朝廷指定的库房之中,由此保证了天下的财权集中于中央。也就是地方的财政,遭到了很大削弱。

    这里面既有强化了朝廷中央权力好的一面,但也有使得地方过于嬴弱而不利的另一面。

    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宋瑞于德祐元年的上疏,其中的“本朝惩五季之乱,削籓镇,建都邑,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浸弱,故敌至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