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六章 乾纲独断(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此断言,是因为宋代除了不太成熟的“以工代赈”政策,以及国家将饥民、难民招收进禁军、厢军等措施以外,它的另外一些做法,依然能在后世看到影子。

    这一是表现在,朝廷有意识的大规模引进、推广了良种占城稻,提高了帝国总体的粮食产量。这是它地不如汉唐广、而人口远远超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就是它的官田,客观上仍起来到安置无土百姓的作用。

    最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在官田上,还有很多主动的买卖行为。

    北宋时,帝国的财政危机就曾迫使朝廷出售过官田,这主要集中在徽宗时期。南渡之后,由于当时财政愈加困难,于是就更大举出售了官田。

    《宋史·食货上一·农田》上就记载:“绍兴元年,以军兴用度不足,诏尽鬻诸路官田。……”

    嘿嘿,后世的所谓土地财政,其实煌煌大宋朝早就玩过了。

    但是,出售官田虽救了急,朝廷却也失去了其中的租赋。因为在偷逃赋税异常严重的情况下,官田之赋就成为朝廷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甚至连军粮都多仰仗于此。

    在帝国财政危机的重重压力之下,朝廷迫于无奈,又强行收买了民间的土地,这就是贾似道在理宗景定四年施行的“景定公田”。

    “景定公田”的做法是:朝廷先定下各级官员名下的田土标准,一品官限田五十顷,每一品递减五顷,至九品为五顷,多出来的田由朝廷回购,成为官田,然后租给百姓耕种。

    贾似道这家伙别的方面不咋地,但在这件事上很有点魄力。当初宋理宗因牵涉太大,非常犹豫,他竟然以辞职相威胁,并率先拿出自己名下的一万亩土地作为官田,封住了反对者的口。仅仅在三、四个月内,就从朝廷官员名下买回三百五十余万亩土地。

    由此也可以看出,朝廷的官员占有的土地的确是不少滴。

    如果用后世的话表述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宋代在土地制度上,先是国退民进,然后又国进民退。而且贾似道所为,就是以后台湾所采用的土地改革做法。

    后世真的没有多少新意,有太多的事情都是我们的古人早已玩过的。

    贾似道的做法实际上不能不说有他的道理,但这家伙没玩好。

    简单地说,他收了别人的地,给的补偿低,而且还多是贬值的会子。其后,由于仍满足不了朝廷所需,又一再降低了限田标准,并扩大到了民间,再加上官员的舞弊,其结果,民怨沸腾。他最后身败名裂,身首异处,也就并不奇怪了。

    东同样评估了这个“景定公田”,但他并不认可这个方案,这主要是他觉得这个做法并没有解决帝国真正的“赋税不均”问题。

    他实际上认为,自秦汉以来总的趋势,是帝国土地私有化越来越扩大。因为这个时代,与后世共和国的情形差别很大。

    共和国的人均耕地,就是在刚建国时,也只有区区的几亩,如果还任由土地兼并,于“蒜你狠”,“豆你玩”之外,投机商人再给你天天来个“粮身(升)高”,天下就两字:大乱。在此种情况之下,彻底控制耕地、乃至于粮食都是必须的。

    而宋代的人均田亩数约为10~20亩,且以后世的眼光,这块土地上仍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垦。因此,他顺应历史的趋势,推进或扩大私有化应当比较恰当。

    在这个心狠手辣的后世废才心中,既然要做,要么干脆“官”到底,要么也“私”到尽,绝不拖泥带水。

    但宋瑞看了他的规划,内心之中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因为帝国陛下的打算,又是反着来。

    贾似道收田,可陛下要放田,并且更要将以前的官田全都给放出去。天下还有谁比他胆子更大的?

    宋瑞当然清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